党史上的今天:1941年8月12日,晋察冀边区反“扫荡”开始

8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1年8月12日,晋察冀边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拉开了序幕。

晋察冀边区地处恒山、五台山和燕山山脉的连接地带,控制着日军入侵华北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以及随后发动的百团大战,使日军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之中。为了报复八路军,1941年起,日军用很大的力量在其占领区进行所谓的“治安建设”,将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人民武装作为主要进攻对象,企图通过反复的“扫荡”、“清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消灭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

1941年8月12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动7万余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

面对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局面,晋察冀边区军民展开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两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晋察冀军民共作战800多次,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消灭日伪军5500多人,使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在反“扫荡”作战中,涌现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大家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41年9月25号,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绝顶,毙伤敌人90余人。弹尽粮绝之后,五位战士宁死不屈,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据统计,晋察冀根据地反“扫荡”作战中伤亡的官兵有2000余名、伤亡的群众超过4500名,根据地面积缩小了4000多平方公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但反“扫荡”作战也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