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诗中那抹红|他为革命三次改名,去世前最后一笔稿费捐给山区学子

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似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王首道故居。

红网时刻记者 李赛凤 任晔 张盟 实习生 谢金钊 李雨桐 湘阴报道

北塞嘶战马,

挥师斩敌顽。

任凭风浪险,

何惧行路难。

南征拯父老,

壮志凌云端。

誓以身许国,

破敌凯歌还。

这首诗是王首道在率部南下之前写下的。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第三阶段,为了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党中央决定组建一支支队南下,打通八路军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联系。在誓师出征大会当晚, 王首道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索性披衣起床, 提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愿意以生命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受毛泽东影响走上革命道路

1906年4月13日,王首道出生于湖南浏阳河畔张坊区上洪乡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在长沙读农校的他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从农校毕业后,王首道被选为优秀分子前去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接到通知的王首道想到未来可以成为中国革命事业中的一分子,特地将自己的原名 “王芳林”改成了“王一分”,寓意“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明”,为革命奉献终生。据王首道后来回忆,讲习所里的毛泽东十分平易近人,不仅给他们普及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还教给他们《农村教育》和《农民问题》等课程。授课时,毛泽东经常借用他亲身的经历或者亲眼目睹的事情,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让王首道等人受益匪浅。

从农讲所顺利结业后,王首道回到了湖南,在祁阳以湖南省党部农民特派员的身份开展工农革命工作。“马日事变”后,湖南省当地的党组织和工农群众团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王首道被迫离开祁阳,回到故乡浏阳县开展地下工作。在经历了白色恐怖的革命低潮后,他认为需要一个坚守道义的人来完成与浏东游击队的联系工作,于是改名为“王守道”。

用“王守道”的名字进行了几年的革命斗争之后,他发现革命成功的首要道路就是开展武装斗争,就将“守”改为“首”,这是他最后一次改名。自此之后,王首道专心投身于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锐意创新,提出交通新战略

王首道是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在1956年春天,时任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主任的他同副主任郭洪涛来到武汉长江岸边,实地考察长江大桥修建情况。在考察期间,王首道与郭洪涛深入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促膝长谈。修建队伍中的苏联专家见这位中国的“大官”毫无架子、平易近人,纷纷为加快建桥进度献计献策。终于,大家摸索出了独创的浇注方法,促使长江大桥提前一年建成。

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王首道总结出大量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交通大联运”的战略思想,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形成优势互补。仅1958年一年,全国新建公路就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公路里程一倍以上,水运、公路以及民用航空所完成的总货运量较1957年增长70%左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王首道除了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十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了在交通运输业的突出贡献,王首道还十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撰写的《发动一个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活动》在当时的《新湖南报》上发表。离世前,他的心里也惦记着失学儿童,将生前的最后一笔稿费,捐献给了家乡的贫困学子。

王首道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奉献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我在这里担任这个义务的讲解员,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王首道生平事迹陈列室义务讲解员王中蒸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