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忠诚]沙漠游侠屈建军:骆驼要吃带刺的草
[绝对忠诚]沙漠游侠屈建军:骆驼要吃带刺的草
西出阳关,是沙漠戈壁的世界,除了耐力极强的骆驼,很少有人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但是,出生在关中平原的陕西汉子屈建军,却主动投身沙漠,从事治理风沙的研究,从1985年开始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29年。他是很多当地人眼中的沙漠游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出屈建军的一张风沙中的图片)
【正文】
【字幕】库姆塔格沙漠
这是库姆塔格沙漠上的5级风。
【字幕】莫高窟顶戈壁
【正文】
这是莫高窟顶戈壁上的6级风。
【字幕】青藏高原五道梁
【正文】
这是海拔4700米的青藏高原五道梁沙地上的7级风。
【正文】
风沙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50亿元,影响我国北方3亿人口。
【实况】屈建军用罗盘量沙山坡度
【正文】
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了线条各异的沙波纹,沙丘的形状和坡度也千差万别,在屈建军看来,这都是解开风沙奥秘的钥匙。
【同期】屈建军
十度,这个坡度是十度,就这边很缓这边很陡,说明这个东北风是对它特别有影响。
【正文】
屈建军背后这台电脑上,是他用1000倍的电子显微镜给直径为0.125毫米的沙粒拍的照片。通过对沙粒表面结构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寻根溯源找出风沙发源地开展治理。
沙害的“根”就是这张地图上的各个色块,它们指代的中国沙漠戈壁的总面积是128万平方公里,屈建军26岁之后的人生,就一直在这总共占到全国八分之一的版图上跋涉。
【同期】屈建军
我一年360天有300天是在外面,野外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东西,所以实验室只能是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写写文章还可以,但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拿到野外去鉴定,实践来鉴定它。
【实况】戈壁上吃馕
屈建军:野外我们就吃这馕饼,这馕饼是最好的。当地人创造了这种饮食习惯。馕饼能放住干了也不坏。挺香的,真的挺香的。今天是风不大,风大了满嘴是沙子也得吃。
【正文】
就着凉水,和着沙子啃馕的游侠生活始于29年前的一次激情迸发。当时,屈建军还在陕西一所中专担任地理老师。暑假时,一支中科院科考队还缺个扛设备的劳力,一向不安分的他自告奋勇跟着去了。当第一次见识到沙漠的静美与神秘时,屈建军认定了沙漠就是这辈子的情人。回来后他辞去教职,凭着自己打小就是“学霸”的功力,自学一年后考上了兰州沙漠研究所,当起了沙漠游侠。
【实况】居民
你现在不是管风吗?
是,我现在是风水先生,管风
教授再见,找机会喝酒去。
【正文】如今,敦煌的居民们都很熟悉这个把风沙管服帖了的屈教授。1988年,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在历经50年治沙后,沙害依然兵临城下,屈建军临危受命,就是为了不让莫高窟成为第二个楼兰。
莫高窟老职工说,屈建军好像疯子一样,一刮风就上沙山,一上山就是三年。
“屈疯子”看明白了,莫高窟顶有两种风向对风沙运动起主要作用:西北风把沙子吹向莫高窟,东北风则把沙子吹回沙山。以前莫高窟只盯防着西北方,屈建军则提出疏堵结合:以人工束沙顶住“西北军”进攻,同时又创造条件助力“东北军”予以回击。这套“屈式战法”因为保住了莫高窟,被国际自然科学权威期刊《Science》专题报道。
【同期】中科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
造成以大自然之力还大自然之灾,这么一个过程。这个目前看来很成功的,洞窟里面基本上没沙子了。过去一到这个季节,那沙子像瀑布一样往洞窟里面流。
【正文】
这两天,敦煌的另一道千年风景月牙泉让屈建军很着急。在古泉的东北方向,这片当地政府兴建的文化产业园项目,堵住了能把两侧沙山滑落下的沙粒吹走的东北风,50年之后,月牙泉就会被彻底埋掉。
【字幕】敦煌文化产业园项目评审会
【实况】屈建军发言
绝对不能再建,现在建筑就到此为止了,没批的就不要批了,没盖的就再不要盖了。
【正文】
骆驼要吃带刺的草,治得了莫高窟的风沙顽症,敢向政府工程叫板的屈建军就是一匹吃刺草的骆驼。他一手创建并担任站长的敦煌戈壁荒漠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座专注于戈壁风沙研究的野外台站。1997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戈壁风沙流理论,仅在最近7年的时间里,他的研究成果就发表了SCI论文36篇。同时,他还自己画图纸、做设计,开展防沙治沙。最体现他大侠心肠的是,他发明的三项固沙阻沙器具实用新型专利,都全部无偿地贡献出来。
【同期】中科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
国家(虽然)有钱,但在治沙方面,但是我想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情,现在想着便于推广应用,能解决国家的需求,这可能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们的目的就是把沙治住。
【正文】
2003年,建设中的青藏铁路遭受沙害威胁,屈建军和他的学生们沿线布下了200多个长期观测点。十年下来,青藏线治住了风沙,但屈建军仍然保留了四个观测点,五道梁就是其中之一。已是人间四月天,五道梁最高气温却还只有零下两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但这个季节正是风沙状况最典型,也最具观测价值的时候。
【实况】屈建军
到了五道梁,不叫爹也叫娘,这个地方一天当中气侯变化非常大,刚才我们来的时候的暴风雪,现在这个风速很大,非常冷,这是青藏铁路最艰苦的地方。
【正文】
在29年与沙漠的长跑中,两次车祸差点让他永远停下脚步,这两场事故也在大侠身体上永远增加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因为骨折安在手臂里的钢板,另一个就是每晚都必须戴着睡觉的呼吸机。
【实况】屈建军
这是个呼吸机,这个自从上次出了车祸以后,我的呼吸老暂停,所以带上它就呼吸不暂停了,我给你试试看。
记者:你这很像个防毒面具
是的,不过现在习惯了,没有它还不行了
【正文】
从来不说自己不行的屈建军,终于承认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对自己造成了有效的伤害。29年间,从沙漠到戈壁,从海岸到高原,每一类风沙灾害的现场,都少不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身影。但在家里,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却难言称职:虽然家在兰州,但儿子在外地读书,妻子又长年居住在江苏老家,离开兰州,他是天涯孤旅;回到兰州,也还是孑然一身。
这是19年来,屈建军第一次在清明节,回到关中平原的老家,陪父母扫墓。院子里,他小时候用过的那根扁担还在,上面刻着“屈仓”两个字,这是奶奶给起的名字,希望这个男娃长大了能有一口饭吃,不饿着肚子。不成想,长大了的屈仓却成天在沙漠戈壁上就着凉水啃着馕。50多岁的儿子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在屈妈妈眼里,儿子忙的,是国家的事,忙得天经地义。
【同期】屈建军母亲
我在医院住院时,我二儿子(打电话)问我,妈,你好吗?我说好着呢。他问你在哪里?我说我在街上逛呢。那住院的人就说,你住着院,你咋说你在街头转呢?我说,我娃忙得很,不让他分心了。
【实况】中科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
对着大漠唱,我对这种茫茫的戈壁沙漠唱,我才觉得触景而发,你要让我在兰州唱,可能还唱不起来,不会唱,(清唱)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喂,把祖国的温暖……,哎呀,歌词记不住了,这歌我平时是最爱唱的……(清唱)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喂,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
【接原唱】
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出治沙专家名单】
胡湘平:驼铃响处是赤忱
【口+画】黄沙,黄沙,还是黄沙,屈建军的世界就这么简单。一天,一天,又一天,屈建军就这样把29年的时光许给了沙漠。他挚爱着沙漠,却与自己的妻儿天各一方。他距离繁华城市越来越远,却越来越熟悉沙漠的脾气,把桀骜不驯的风沙都管服帖了。再难的青藏高原治沙课题,屈建军就像爱吃刺草的骆驼一样,偏要去啃,偏要把它拿下。成天在沙漠上就着凉水啃馕的屈建军,辜负了奶奶给他取名“屈仓”,一定要吃饱肚子的愿望,但是,他却成功阻挡了风沙对莫高窟的步步侵袭,守住了青藏线的安全。试想,如果没有像屈建军一样钉在沙漠的专家,那么,我们就只能在沙漠的步步紧逼中步步后退。连生病都瞒着儿子的屈妈妈,理解儿子忙的是国家的事,忙得天经地义。这样的母亲,也应该被我们这个时代记住。
(开窗)寻找“五角星墓碑”背后的故事
【口+画】很多观众都对《绝对忠诚》宣传片中那座刻着五角星的墓碑记忆深刻,墓碑的主人名叫吴秋来,湖南省浏阳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位生在浏阳,葬在大漠的湖南人,他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那么,吴秋来同志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故事?记者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寻访。
【正文】
【配音】“吴秋来同志墓,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五六年三月入伍职工,一九六三年七月三日因公牺牲。”,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简单的两行字给出了墓碑主人的籍贯、入伍时间和牺牲时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在发射中心已经找不到关于这位年轻士兵的任何资料。记者了解到,发射中心的前身叫做东风场区,始建于1958年。吴秋来同志1956年3月入伍,很有可能是东风场区的第一代建设者。熟悉东风场区历史的航天人说,初创时期,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只能吃戈壁上长出来的沙枣、骆驼刺等植物,导致出现水肿、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疾病,不少第一代建设者就牺牲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
(开窗)近40万网友参与《绝对忠诚》微话题讨论湖南红网推出网页专题
【口+画】本台此前连续播出了车著明、杨红兵、高敏忠三位航天人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在新浪微博“绝对忠诚”的微话题中,已经有将近40万人参与讨论转发。网友“美丽桂东”表示:奇迹正是靠坚持和努力创造的,时代的阿甘,给力!网友“板桥乡”表示:敬业、专业,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车著明,好样的,我们湖南人的骄傲!!!网友贺弘联表示: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少了车著明这样的“傻子”科学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湖南红网推出的网页专题《绝对忠诚》也在今天上线,网络名博已经撰写了多篇新闻时评,在一篇《忠诚不随时代变迁而褪色》的评论中,作者写道:在这个以财富论成败、以地位定英雄的价值多元时代,《绝对忠诚》给人们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新风、一股久违的感动。
杨红兵在美国的同学传来视频:踏踏实实给国家做事就是爱国
【同期】杨红兵大学同学赵晖(在美国北卡罗莱州录制):我们在海外经常看到航天发射一次次成功,特别地骄傲,老同学杨红兵在西北大漠二十多年的工作,我们特别佩服他这种坚持和执着,当今社会繁华,能抵制住社会诱惑,几十年如一日的国防科技这种追求,相当不容易,难能可贵。现代人经常说什么是爱国爱民族,像他们这样踏踏实实地给国家做事,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的爱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