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忠诚]廖达雄:风洞传承报国情

2014-08-04 20:12:10 [稿源:湖南卫视] [作者:牛嵩峰 王楠 石振东 苑素明] [编辑:张可可]

    

 

[绝对忠诚]廖达雄:风洞传承报国情

 

  湖南卫视记者:牛嵩峰 王楠 通讯员:石振东 苑素明
  
  川西北,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廖达雄:
  
  测量系统是否准备完毕(测量系统准备完毕)
  
  监控系统是否准备完毕(监控系统准备完毕)
  
  总控系统是否准备完毕(总控系统准备完毕)
  
  现场安全是否就位(现场安全已经就位)
  
  五四三二一,开始实验
  
  每秒32米,是12级台风的速度;这里的风速,是每秒55米。在这座世界先进的结冰风洞里,5分钟不到,实验室的冰刀上就结了10几厘米厚的冰。
  
  廖达雄:不能做这些试验,你就不能投入市场,就不能投入生产……拿到国外去做呢……有的试验人家干脆就不给你做,因此很恼火,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结冰风洞和声学风洞。
  
  作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首席专家,廖达雄的任务就是把天空中的风,装进实验室的洞里。风洞里吹不起超音速的风,天空中就不会有超音速的飞机;这里不把十倍于12级台风划过机翼的轰鸣降下来,国产大飞机就只能是梦想。所以,美国把风洞和核技术并列为国家两大战略性机密。
  
  廖达雄:设计出世界一流的风洞,使我们国家的所有的飞行器都在我们国家能够试验,不用拿到国外去。
  
  新一代先进的风洞群,延续着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梦想。早在1964年,钱学森和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就规划设计了一系列基础型风洞。其中关键性的2.4米跨声速风洞,却在1986年下马了。对于年轻的廖达雄来说,这次下马引发的震动,绝不亚于后来2008年那场距离震中不到150公里的地震。
  
  廖达雄:当时下马了以后,我们一批老的技术人员都陆续离开这里,……包括我们风洞的总设计师潘瑞康先生。
  
  (上海,潘瑞康老人家中)
  
  潘老退休时,特意带了一盆兰花。因为盆里的泥土,来自他选定的那片山坳。他带走了对大山的眷恋,却留下了他32年来对跨声速风洞的期盼和设想。
  
  潘瑞康:我说我只问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我自己努力,不能说我已经做好了,……我是作为他的长辈了,有责任呢,我看中的人我还是要扶持他的,这是我的历史责任,一定要往下传嘛。
  
  廖达雄: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桌子上堆了很多资料,他就叫我说你觉得有价值的就把它留下来吧……大部分都是他的读书笔记。
  
  这20多本印着“秘密”字样的读书笔记里,有近万个公式,1000多张手绘的图表。在20多万字工工整整的蓝色笔迹中,偶尔出现的红色标注尤其醒目,一个问号就代表着一个关键性技术难题。
  
  廖达雄:我们觉得责任也是沉甸甸的,也不能辜负老一辈气动人的期望
  
  1990年,2.4米跨声速风洞再次上马。其中的关键技术:多喷嘴引射器,当时世界上只有一座,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廖达雄的任务,就是从这个概念,推想它的功用,再变成一个可以运行的高科技大型设备。
  
  廖达雄:就是觉得人一辈子能干成几件大事、几件有意义的事还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像我们这样一定要抓住机遇。
  
  这一次,27岁的廖达雄一战成名,不仅设计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多喷嘴引射器,还把效率提高了50%,几代科学家的梦寐以求的超音速大风,终于在大山深处吹起来了。(用大客机试验画面+风声)
  
  (打乒乓球)
  
  周辉环:跟他打了十几二十年了……他刚打的时候还是比较业余的,但是他脑袋比较聪明,喜欢琢磨……他琢磨着琢磨,……就比别人高了,他还拿过我们单位的冠军。
  
  廖达雄还有一手从小练就的绝活,粘知了;直到今天,他还可以精确控制竹竿头上松香、粘住知了的瞬间。更有趣的是,他无论打球还是科研,总有一手绝杀
  
  周辉环:他有一板搏杀球,威胁很大,但是这一板呢,他不轻易使用在声学风洞的建造中,其中一项关键环节的首选方案一直达不到设计要求,廖达雄再一次用出了他的绝杀。
  
  学生余永生:廖总最大的特点是他通常会告诉我们要备用两三个后手,……,有新的情况你就可以很快地解决。
  
  (立式风洞尾旋试验)
  
  这是飞机在自由落体时所要面对的垂直气流,没有这样的立式风洞尾旋试验,空中的战机一旦失去动力,就无法重启,机毁人亡。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印在廖达雄儿时的记忆里。
  
  廖达雄: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突然听到“砰”地一声,然后就看到一股黑烟就冒上来了,……后来才知道是一架飞机都掉下来了。
  
  廖达雄的老家,在浙江衢州,那里有一座军民两用机场,年少的廖达雄常常爬到屋顶看飞机起飞、降落。从小就爱上飞机的廖达雄,在1979年高考时,选择了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那一年,加上哥哥姐姐,家里要同时供三个人上大学。
  
  廖达雄的母亲:那时候我是摇袜子,我一天到晚摇袜子,给人家加工,3毛钱一双。
  
  3毛钱一双的袜子,光成本就要两毛六。没有工作的老母亲就是靠着这台缝纫机,一针一线地给孩子们攒学费;可就连买这台缝纫机的70块钱,都是借的。
  
  廖达雄的母亲:自己买不起,借的,后来好几十年了才还清了。
  
  如今,79岁高龄的廖妈妈还能娴熟地穿针引线,转轮、踏板。从小就孝顺听话的廖达雄,直到今天都非常细心,他甚至连爸爸的袜子勒不勒脚,他都会蹲下身,用手去试一试。可当年大学毕业时,他是拿到派遣证后才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父母。
  
  廖达雄的父亲:他有那个本领,为国家多干点工作,我们都是很欣慰的。
  
  廖达雄的母亲:为国家有贡献。
  
  在父母那一代人心中,国家的事儿,从来都比自家的事情大。2000年,廖妈妈患了急性糖尿病,经商的大哥放下手里的生意赶了回来。但廖妈妈却执意不让他们告诉廖达雄,因为自家的生意可以放下,而廖达雄忙的是国家的事。
  
  廖达雄的母亲:我说不要告诉他,他工作忙,没有关系的。
  
  缝纫机的债可能廖达雄一辈子也还不清了,可当年潘老留下的那些红色问号,廖达雄已经把答案写在了川西北的大山深处,他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风洞群已经拔地而起。廖达雄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是自己设计的风洞建起来了,而是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上,看到祖国的天空上飞着咱们自己的战机。
  
  廖达雄:我跟他们说,看,天上飞的都有我们的功劳,那都是我们做出了贡献的,……有一首歌叫做“祖国不会忘记”,我觉得特别能反映我们气动人的一种心情。“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