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故里
法国归还32件国宝文物在甘肃展出
32件金饰片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迄今在其他文化遗址中还没有发现。
此次集中展示的金饰片中有四片非常独特,不仅叶面非常宽大,而且采用了鸟的造型,被称为“鸷鸟型金饰片”。虽然他们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但是如今仍然光亮如新。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鸷鸟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鸟,也意味着秦人对于勇敢尚武的一种崇尚。证明秦的国力在春秋初年时候还是比较强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大堡子山遭到大规模盗掘,尽管公安和文物部门迅速进行了联合打击,并追缴回一部分被盗文物,但仍有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就有这32件金饰片。国家文物局与法国相关机构展开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沟通和协商,最终促成文物回归。
十年追索 32件国宝文物终回归
这些金饰片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整个追索的过程也是十分艰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因为法国有一个国有财产不可转让的规定,它是所有的国有博物馆里的财产是不得转让的。要既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又不能违反国际方面相关的公约。法国政府就做出了将吉美博物馆整个的金饰退还给捐赠人。”
国家文物局和法国有关方面积极协商,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给中国。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今年4月13日,法国的一位收藏家将4件金制鸟通过中国驻法大使翟俊先生捐赠给中国。到5月13日,另一个收藏家也将法国从吉美博物馆退还的28件金饰归还给中国。”
海外追索文物依据两个国际公约
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之多难以计数。而目前海外追索文物主要依据两个重要国际公约,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第二个是1995年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通过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当前针对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主要有四个途径,依法追索、外交谈判、商业回购和民间捐赠。十年来我们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追索,主要依靠前两种手段。此次32件金饰片的成功回归,为今后流失文物的追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方式:
依法追索、外交谈判、高价回购、民间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