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育部:新修订《中小学生守则》颁布

2015-08-28 09:41:33 [稿源:CCTV] [作者:] [编辑:邓亚荣]

  >>梳理

  中小学生守则曾多次修订

  《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在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2012年,教育部将《守则》和两个《规范》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并于2014年8月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了不少贴近性的内容,比如自觉礼让排队、控制上网时间、远离毒品等。将保护环境引入《守则》,增加了“垃圾分类”等内容。

  与2004版的旧《守则》相比,征求意见稿还单独列入了法治和诚信的内容,比如“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让学生的可操作性增强。

  最引人注目的是,征求意见稿将旧版守则中的“敢于斗争见义勇为”删除,改为“会自护懂求救”。

  >>专家

  修订版操作性仍有不足

  2015修订版《守则》发布后,便有不少网友指出更加“接地气儿”,“与生活更加贴近”。

  不过,在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再次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确实更为精简,也增加了一些更加具体的行为规范内容,更加贴近《守则》的制定初衷,但仍然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一些词汇和概念仍然比较难以理解。

  储朝晖说,国外的中小学生守则一般都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而是由地方和各学校自己制定的,主要用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反观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不光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规范学生的‘思想’,‘灌输式’教育的成分较大,所以可行性和操作难度会比较大,也会显得亲和力不足。”储朝晖说。

  对于新增加的主动承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等内容,储朝晖认为,其中有不少都属于是家庭教育范围的内容,并非学校一己之力可以实现,“很有可能会演变成给家长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