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越]嘉宾访谈:湖南省人大代表钟飞

2016-01-28 00:13:50 [稿源:红网] [作者:红网视听] [编辑:彭浩]

[从头越]嘉宾访谈:湖南省人大代表钟飞

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华夏投资集团董事长钟飞作客红网两会嘉宾访谈室。

[从头越]嘉宾访谈:湖南省人大代表钟飞

钟飞对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大湘西抒发己见。

[从头越]嘉宾访谈:湖南省人大代表钟飞
    红网长沙1月27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杨烊 实习生 胡晓春)10年前,钟飞走入湘西红石林镇的一个村庄,经济贫困、劳力外流、文化流失,她形容,“感觉像失魂的乡村。”如今,这个曾经水电不通、人均年收入仅400元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人年均收入过万的“幸福村”。
    去年,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华夏投资集团董事长钟飞曾作客红网两会嘉宾访谈室,讲述始终坚定的美丽乡村梦。今日,钟飞再次受邀来到红网两会嘉宾访谈室,对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抒发己见。
    拾起文化符号:尊重原乡,融合业态
    作为全国首个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国家、省委省政府对武陵山片区一直都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时曾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乡村,乡村文化的根在村落。”钟飞认为,大湘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就在乡村,而大湘西的精准扶贫要以优势农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平台依托。访谈中,钟飞数次强调,乡村的扶贫开发,一定要保护还原好文化符号。“像习主席讲的,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钟飞认为,“青山绿水”就是尊重自然和生态,“乡愁”就是传承历史世袭的生产生活的村落记忆和文化符号。钟飞的记忆里,小时候外婆唱过的歌谣,土家女孩的哭嫁,乡村门楣上刻着的“孝悌为先”,都让人无比怀念。
    “我们要把文化符号给拾起来,同时植入一些现代时尚的创意,这样才能产生文化共鸣,真正使乡村旅游成为让人向往的田园文化消费。”钟飞举例,如湘西的吊脚楼,以往楼下用来拴养牲畜,现在可以用来养松鼠或者作为嬉戏场所,这样就能在尊重原乡民俗的情况下植入文化元素,创新的业态将让乡村在还原文化同时与现代文化和谐融合,更有生气。
    精准旅游扶贫:产品转型升级,资源高效整合
    “今年是一个跨越年。”聊到旅游精准扶贫,钟飞说道,“原来的湘西旅游是一种粗旷式的、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而现在旅游形态和旅游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我们湘西的旅游产业就要对接市场,往休闲、度假、个性化的私人订制的产业来转型。”
    钟飞介绍,大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山水生态公园”,因而,湘西的旅游产业、文创产业乃至农副产品都亟需升级转型,提高附加值,这才能达到精准扶贫、产业对接的作用。
    例如在酉水河流域,目前华夏集团已打造出了“赛过小三峡”的酉水画廊水上观光项目,这样的项目就需要配套沿岸乡村的文化演艺、民俗住宿、乡村美食,使之成为提供立体化旅游服务的生态绿色基地。
    在今年的两会提案里,钟飞对于资源整合与理念创新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华夏集团在湘西的开发是先发践行,而整个大湘西的扶贫还需要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整合资源。”钟飞提出,大湘西是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新常态下,需要政府的上下联动和各职能部门间的横向互通,以科学高效的机制创新精准撬动社会资源和村民合力对接市场资本,来打胜这场战役。
    钟飞建议政府设立精准扶贫创新奖,对于扶贫攻坚工作中有成效、有措施、有担当、敢于创新的有功之臣,给予奖励。
    华夏投资集团于湘西的旅游扶贫介绍
    2005年,华夏投资集团开发的红石林旅游项目启动,一期投资1.58亿元,是集旅游观光、现代农业、休闲度假、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旅游开发项目,2012年底对外经营,至2015年底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70万人,仅2015年就有25万人,呈逐年倍增趋势。
    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劳工、旅游服务、文化演艺和农特产品销售收入。项目开发的十年间,当地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仅400元提高到过万元。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得以保护和传承,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升华,年轻人开始回流扎根家乡,光棍村、空心村变成了幸福村。
    十年来,钟飞带领华夏投资集团斥资十多亿元,已打造了张家界标志门·九院十街——红石林生态旅游区——凤凰金水寨等大湘西旅游黄金走廊。接下来,开发覆盖几十万贫困人口的酉水河流域,也是华夏将积极参与打造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