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治国理政新实践 “十八洞村”扶贫故事】找准“病根儿” 扶贫先扶“精气神”

2016-02-14 08:56:14 [稿源:央视网] [作者:] [编辑:张可可]

 

  相关链接:【治国理政新实践“十八洞村”扶贫故事】选准产业 脱贫按下快进键

  (新闻联播):地处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因为山高路远,闭塞落后,过去穷得出了名,前些年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00多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苗族村寨,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之后,当地派驻工作队驻村蹲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从今天起,本台《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推出《“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第一集《找准“病根儿” 扶贫先扶“精气神”》。

  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是典型的苗寨,因为寨里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过去,由于保守封闭,村民们互不往来,搞产业也是单打独斗。

  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在和老乡们座谈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花垣县组建6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但当时,一些村民以为,工作队又和从前一样,是给他们送钱来了。

  看到扶贫工作队并没带来真金白银,大家伙都很失望,连动员会也没开成,而工作队打算进行的农网改造,更是没人响应。

  村民施六金因为不同意将电杆架在自家的稻田里带头阻工,在村里当干部的堂弟领着施工队偷偷把活干了,施六金为此闹到了村委会。

  村民们“等靠要”的老观念,让工作队很头疼。如果不把大家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光靠干部唱独角戏,精准扶贫的路子也很难走下去。

  工作队首先搞起了村民评议,从“发展致富产业,支持公益事业”等六个方面,让大家互相打分,并当场公布结果。

  根据评议结果,村里给每家每户贴上星级牌,最高的是五颗星,施六金家只有两颗星。

  山里人本来就很看重脸面,通过星级化评比,村民们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的多了,斤斤计较的少了,干起事来心就齐了。

  十八洞村原来的道路很差,村民们出行极不方便,县扶贫工作队决定,从修建村道入手,引导大家用双手改变现状。

  石板,门前的山上就有,水泥,则由扶贫工作队协调解决,不到一年的时间,全体村民出工出力,陆续完成了通路、通水、通电和改厕任务。

  不仅是村容村貌。曾经在村民评议中倒数第一的施六金,思想也在悄然变化。40多岁的他,因为穷一直没成家,思想很消极,工作队就介绍他外出打工,有了收入、见了世面,施六金眼界开阔不少,村里修建停车场占了他家一亩多地,施六金一分补偿都没要。

  施六金的变化,乡亲们也都看在眼里。2015年底,十八洞村再次开展村民评议。施六金由2014年的两颗星一跃成为四颗星。

  精准扶贫,找准穷根儿,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才能确保吸收好,效率高,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精气神也才能真正调动起来。眼下,十八洞村扶贫攻坚的第一步开好了头,接下来工作队要做的,就是帮村民找到能长期稳定增收的好产业,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