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网出品 > 专题 > 正文

[新长征路上]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

2016-09-26 12:42:58 [稿源:红网视听] [作者:苏骥 吴鹏 杜洋 蒋金] [编辑:廖芸]

\

荆枝村航拍。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地区的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是个多山缺水的地方,村民们曾抱怨“路难行水难喝”。

\

走在新修的道路上,赶马的范理红说,路修好了,自己可以“失业”转行了。

\

工作队长陈亮打开泵房旁的自来水主管龙头,“现在全村可以喝上放心水了”。

\

陈亮向即将去长沙上大学的罗美递过奖学金,“加油,知识改变命运”

 

  红网专题:新长征路上——红网大型网络扶贫系列活动全媒体报道

  相关链接:变化:“一条路一口水”改变荆枝村
       人物:荆枝村村民群像 “留下”“走出”各有精彩
       隆回:“北花南油”为衡邵干旱走廊精准扶贫“解渴”
       【扶贫日记】最重要的是村民得实惠
       先辈的长征:贺龙曾率红军在隆回打胜仗

  评论:人心齐贫困移,产业兴小康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曾小颖 邵阳隆回报道

  很少有人为即将“失业”而心怀期待,但湖南省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的村民范理红是个例外。在这座距县城不到十公里的村子里,老范十多年来都靠赶马驮货谋生。

  赶马是“没办法的办法”。荆枝村山多路窄,山上5个村组没通路进不了车,村民所需的农资建材、家具电器甚至饮水,都靠驮马运上来。不光村里“没办法”,赶马也是老范自己“没办法”——荆枝村人多田少还缺水,靠种地抓不到多少收入。老范一家才三亩多缺水的薄田,自己又没其他技能,只能“吃饭靠天(下雨保田),赚钱靠马”。

  而现在,在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驻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荆枝村的一切仿佛按下了“加速键”:上山道路逐渐拉通,“慢悠悠的马帮”即将成为历史;村里打了机井建了泵房通上自来水,不必再花半小时挑担水,回家等澄清了才能喝;更不用说适合干旱山地的玉竹、火红橘等耐旱种植正在全村加速推开……范理红说村里这一年来的变化,大过了以往赶马的十几年。

  眼下,赶马的范理红要“转型”了,他打算加入合作社,在自家的山地里种上耐旱高产的玉竹、油茶和火红橘,“以前大家叫我‘赶马老范’,希望以后我能成‘果园老范’、‘茶园老范’。”

  精准扶贫破局“非典型”之困

  赶马老范的境遇正是荆枝村的缩影,荆枝村民抱怨的“没出路”也不单指上山没路走。2015年3月,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驻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扶贫工作队进村驻点,开始了扶贫攻坚的征程。

  “刚来时确实有困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亮告诉记者,荆枝村的贫困乍一看似乎“非典型性”:离县城不到十公里,(城乡)公交都通到了村口,可想把东西运到家,还得靠马驮;村里不少外出赚了钱的人家买了小车建起了三四层的小楼,可一样要喝露天井里浑浊的“沟水”;更不用说村里二十年前就开始了玉竹、百合等耐旱药材的种植,却一直没能做大做强,把乡亲们带富……结果大部分荆枝村村民和更偏远的山区村民一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蹲守村里受穷,要么离乡打工谋生。

  其实荆枝村的“非典型性”贫困,反映了衡邵干旱走廊地区“缺水少田没出路”的普遍现状。扶贫工作队调查发现:荆枝村全村1596人只有942亩田,人均不足一亩;全村只有一条年久失修的灌渠和7口淤积严重的山塘,以及若干私人开挖的浅井,不光农业灌溉无法保证,连人畜饮水都成了大问题;更糟糕的是,这个缺水少田的农业村却以种水稻为主业,玉竹、百合等特色产业发展乏力,没能为干旱山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一条出路。

  久而久之,找不到“出路”的荆枝村里人心越来越散,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谋生,留守家中的贫困户看不到希望。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负债1.7万元。村支两委没有活动场所,借用村民房屋办公。

  针对荆枝村交通不便、久旱缺水、产业乏力和村集体缺乏凝聚力等问题,驻村扶贫队从基础建设、产业扶持和点对点帮扶入手,制定了《荆枝村建设扶贫三年规划》,带领村民们修路通水抓产业,一项项解决制约荆枝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打牢基础 “一条路一口水”聚拢人心

  “一条路难走,一口水难喝”,这曾经是荆枝村村民们抱怨得最多的一句话。让荆枝村群众能走舒心路、喝放心水,也是2015年两次来荆枝村“一进二访”的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傅奎对工作队的要求。傅奎强调,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要坚持实事求是作风,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地做,精准发力,不断取得扶贫开发新成果,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获得感”。

  尤其是位于山上的11到13三个村组,上山的几公里路通不了车只能人挑马驮;村里原先自挖的水井太浅,水质一直不佳,受到污染。村民都说“田里打了药,水就做药味;施了肥,就做化肥味”。有时村民做红白喜事,还为多用水吵架争抢。

  只有解决“一条路一口水”的纠结,才能让村民看到改变与希望。扶贫工作队决定先从修路打井入手,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拉通上山入组的断头路,连通山上的各家各户;请来省里的地质队找水打井,为村里通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截至今年8月,荆枝村已打下两口一百多米深的水井,12公里的水管通往村内各中心院落。上山的3.2公里道路也已拉通,正在做进一步的硬化。这些让村民们告别了“上山靠马”“喝水靠天”的窘境。

  “现在的两口深井日供水可达200吨,水质经过地质部门检测,各项指标合格,靠着新建的山顶蓄水池能向全村供水”,陈亮说,现在荆枝村里的饮水已经和城区自来水看齐。预计在十月就可以接入每家每户,实现“龙头一拧水自来”。

  为之“解渴”的不仅是人畜饮水,还有农田与山地。陈亮介绍,新的排灌渠和7口山塘清淤修整工作已完成项目规划,将在秋收后启动,可为荆枝村的农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为村民找“出路”当然也不仅是修通山路,更是要为村民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出路。

  荆枝村虽然干旱,但山地的偏酸性沙土松软肥沃,很适合发展玉竹等耐旱的山地经济作物,扶贫工作队在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分析之后,根据土壤特性,以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已有的玉竹、百合等药材种植。

  荆枝村村委会秘书罗志善曾是玉竹种植大户。在工作队的引导下,罗志善创办了玉竹专业合作社,指导村民种植了近300亩玉竹,由合作社包销、统一加工,把玉竹切片销往广州。

  沿着新修的村组路,分发到户的2.65万株火红橘果苗、1.2万棵油茶种苗也已种下,沿着山坡开拓出了连片的果园与油茶山。

  2015年,荆枝村人均年收入3024元,全村脱贫人数15户66人,预计到2016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3630元,全村脱贫人数172人。

  留得住的故乡,走得出的未来

  水、路等基础建设的改善,和玉竹、火红橘、油茶等耐旱产业的推广,让荆枝村的村民看到了希望,聚拢了人心,更激发了改变现状的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有了出路,有技术有创业激情的能人们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而政策上的兜底保障,也为贫困户的孩子们提供了安心读书的基本条件,能为自己谋划一个走得出的未来。

  荆枝村村委会主任罗轩就是“留下”的代表人物。34岁的罗轩在广东打工多年,回乡后在县城开起了批发店和夜宵摊,还为夜宵摊专门去长沙学厨艺,是一名很会经营的“小老板”。2011年,罗轩回村后被选为村委会主任,连任至今。现在,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转回了村里,几乎每天都在村里处理工作,县城里的生意倒成了“副业”,还当起了村民的创业顾问和免费司机。

  罗轩说,村里的工作让他更有成就感,“以前你赚再多钱,回来也是‘喝沟水’、走烂路。现在村里的变化这么大,可以讲也有我一份(功劳)!”再说这也不全是默默奉献,村里越来越兴旺,罗轩相信自己会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和罗轩一样,“小老板”转型回村发展的还有不少。四十多岁的罗军华原来在广东开了间五金加工厂,去年听说村里的变化后,他回村投资40万元办起了养羊合作社和渔场,还积极申请入党,当上了村里的治安巡逻队分队长。看到村里山地种植的前景,他又申请加盟农村电商服务站,打算帮乡亲们在网上“把特产卖出去,把便宜(商品)买回来”。

  政策上的兜底保障,也为荆枝村里贫困户的孩子们提供了安心读书的基本条件,能谋划一个走得出的未来。

  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荆枝村18岁的罗美正收拾行装,准备去长沙读大学。其实直到参加高考前,罗美还在犹豫要不要放弃——罗美家是荆枝村最穷的几户之一,一家六口挤在一座危房里,全靠父母种田打零工为生。按照以前的惯例,“懂事的孩子”会悄悄放弃学业。

  但是,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的各项扶助政策“不让”罗美放弃:作为特困生,罗美可以享受助学补助金;村里的玉竹等产业发展,让父母有了更多收入;爷爷的病情也在村里资助下有了缓解;自家老屋也在危房改造补贴的支持下翻新了;还有家里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

  不光是政策“给力”,工作队长陈亮也常来罗美家看望鼓励,以人生经历告诉罗美,知识改变命运,真正懂事的孩子应该走出去,学好知识改变自己和村里的未来。

  陈亮告诉记者,“留下与走出”并不矛盾,都能聚起村里的人心和力量。今天“走出去”求学创业的青年也许就是明天返乡留下的能人。现在荆枝村,扶贫工作队成立了专项助学奖励基金,首批用省纪委机关团委筹集的捐助款,为全村35名优秀生和特困生发放了1.84万元奖学金助学金;并为特困生入学、转学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