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间栽树”: 湖南趟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石漠化治理之路

安化云台山国家石漠公园2副本.jpg

安化云台山国家石漠公园。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长沙报道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在北方表现为沙漠化,在南方岩溶地区表现为石漠化。石漠化和沙漠化一样,都是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湖南省岩溶地区面积较大,属石漠化较严重的省份。

“在石头缝里栽树”,可谓是对湖南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精准概括。

简单来说,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就是:树没有了,草没有了,土没有了,石头露出来了。

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了解到,全省有岩溶土地面积549.4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5.94%。有83个县(市、区)分布有成规模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5.8万公顷,石漠化土地面积在全国居第四位。

湖南一直积极致力于应对石漠化挑战,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石漠化治理道路,谱写了国土绿化新篇章。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安化云台山、邵阳鸡公岩、鹤城黄岩等15个国家石漠公园,总面积2.24万公顷,数量和总面积在全国都位居第一。

张家界红石林国家石漠公园4副本.jpg

张家界红石林国家石漠公园。

几代人坚持探索 向“三难地”进军

湖南对石漠化治理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8年,祁东县财宏农业社就在紫色岩山地上采取开山凿石、修筑梯土、客土造林,《红旗》杂志曾发文赞扬。

上世纪70~80年代,花垣县引进四川桤木在石质山地造林,5年生平均胸径达到12.3厘米,平均树高达到14.5米。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消灭宜林荒山的基础上,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向“三难地”(紫色页岩山地、钙质页岩山地、石灰岩山地)绿化进军的号召,规划用5年时间,投资1.7亿元,重点改造“三难地”48.2万公顷。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到2003年底,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十五”期间,全省岩溶地区各种工程造林23.8万公顷、人工种草7.2万公顷。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湖南慈利、桑植、安化、新邵4个县先后纳入。到2014年,湖南共有32个县(市、区)先后被纳入国家重点综合治理范围。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08年~2020年,累计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21.59亿元,32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市、区)共完成营造林17.79万公顷,人工种草1837公顷,草地改良1947公顷。

傲游浏览器截图20210617142208副本.jpg

石漠化会使土壤侵蚀性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资料图)

吃得苦 耐得烦 啃下石漠化治理“硬骨头”

对攻克石漠化治理这块“硬骨头”,湖南人又一次发挥了“吃的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湖南省林业局将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了“湘林杯”考核范围。

在创新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模式上,湖南更是不遗余力。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林业,筛选出林药、林果、林油、林纸等造林模式,并积极探索林下种植养殖模式,着力培育形成产业链。

其次,着力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探索并大力推广高效的石漠化治理方式。从2012年开始,省林业局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常绿阔叶树造林的研究课题。

2018年,组织湖南省林科院在祁东县紫色页岩山地开展了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试点,不断探索治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湖南积极拓展资金渠道,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途径。石门县将生态修复绿色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绿色算盘”打得响当当。

无患子树,是石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无患子种仁含油约40%、果皮含皂苷10%-27%,是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乡土树种。

2014年,石门县结合石漠化治理项目引进湖南无患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无患子种植5.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260亩,建成无患子特色产业园。

石门维新镇毛家坪村二组的盛中元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盛中元到村里的无患子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就赚了2万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在毛家坪村,无患子的种植规模已达5270亩。像盛中元这样的受益者共有341户10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241人。

傲游浏览器截图20210113205956_meitu_6.jpg

无患子树。

治“石”更治贫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与贫困地区在地理空间上是重叠的,石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湖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漠化地区的首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必须要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

隆回县在巨大的 “石漠”中逐步建成50公里长、面积达35万亩的郁郁葱葱柏木林带,昔日石头山成为了生机勃勃的绿色林海。

慈利县经过多年的石漠化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24.7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每年由1256吨/平方千米减少到546吨/平方千米,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1.29万吨,增加蓄水27.9万立方米,增产粮食1.2万吨。

2020年,石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封山禁伐前451万亩下降至114万亩,减少75%;土壤年侵蚀总量由556万吨下降至65万吨,下降73%。

隆回、慈利、石门等地通过石漠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效,仅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经过积极治理,湖南石漠化治理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森林蓄积量增加2.93万立方米,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石漠化治理,不仅绿了石漠,也富了百姓。

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通过石漠化质量,新增4353公顷有林地,预计成林后,森林储备蓄积量将达到52.2万立方米,木材储备价值将达15658万元。该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全部措施生效后,治理区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65.2万公斤,当地农户因此可增加收入204.73万元。

在石漠化治理的带动下,湖南石漠化治理区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湖南省林业局副局长吴剑波介绍:“我们将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统一的方针,创新石漠化治理模式,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将石漠化治理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将林草植被恢复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石漠公园建设的平台,积极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方式,加大保护力度,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