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讲团成员作客红网 与网民畅聊科学发展

2010-12-28 14:49:49 [稿源:] [作者:] [编辑:]

                                   红网主持人小婧
    
    小婧:刚才说到“四个湖南”也是两型建设叫得响的名片,说到两型不得不提到长株潭城市群,因为是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在湖南过去常常提到是要加强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这一次省委全会有一个新的提法:加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这个环长株潭城市群与我们过去提的“3+5”城市群建设有什么区别?新意在哪里呢?
   
    张富泉:省委省政府自1997年首次提出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之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长株潭会议,后来又推出了“五同”、“八同”等同城措施,包括实施省政府搬迁、建设湘江风光带等等,后来又编制了长株潭三个城市的城市群区域规划;2006年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为了与中部其他的兄弟省市取得同规模城市群发展的政策优势,在五月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3+5”城市群,借此铺开了全省大规模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一化三基”成为“十一五”时期我省的精采之笔,并且在长株潭中心城区开通了三市公交、成功实现通讯同号等等,可谓是人心大块、大得民心。“十二五”规划为了与“十一五”规划的政策相衔接,省委省政府又相应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和政策的演进过程,说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湖南经济社会集约化程度低,既不利于加快发展又不利于提高效益的瓶颈制约问题,为湖南7000万人民打造一个特大的巨型中心城市,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并且依托这个巨城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湖南加快崛起和富民枪声提供特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因此,环长株潭城市群只是在提法上不同,目的是为了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3+5”城市群都是长株潭城市群。对此去年省人大第十次会议通过的条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我们说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的大战略和大政策,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提法,以不变应万变是正常的,也是讲求经济谋略的大智慧大气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广泛意义上的政策资源。对此,我们如果往远一点说,建国初期湖南的有识之士就曾提出建立“毛泽东城”,可以说做大做强长株潭特大中心城市是湖南人的光荣与梦想,现在有了长株潭城市群的规划和基础,现代城市群不能没有处于主角地位和支撑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因此,最近湖南的学者又提出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配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要求,设立专门的长株潭岳财税区,希望通过财政经济一体化组建发展功能完善的巨型中心城市,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特大中心城市的强大依托,为加快湖南崛起和富民强省提供重要支撑,我看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加快湖南新型城市化提速提质、从根本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湖南加快崛起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希望所在。
   
    小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提法不一样,更加深化了,基本方针和政策是不变的。说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我想请教一下郑主席,今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株潭城市群的三网融合试点。全国一共有12个试点,其他11个试点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只有我们湖南是城市群的建设。我想了解一下,三网融合的试点会给我们的产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郑佳明:作为长株潭三个城市的城市群得到三网融合试验的机会,这对湖南来讲是机遇,因为范围更广,能够发挥得作用更大。三网融合实际上是技术上的改造、技术上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仅是技术和内容方面融合,是三种不同的媒体之间融合。这样的话,形成了通信能力、传播能力和文化发展能力的急剧扩大,这种扩大实际上带来了,有人估价在全国有6万亿的投资,当然在很多方面。从产业方面来讲,本身就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同时这种数字的提升,也使传统的工业得到改造,还使传统的通信业、传媒业,还有传统的网络都得到了升级换代。另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液态,比如新的媒体终端、新的收视习惯,还有新的消费,它给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实际上对我们提出的数字湖南也好,对我们提出的两型社会也好,还有对我们提出的长株潭城市群三个城市的融合也好,从升位并网到三网融合,到长株潭城市群,既是基础设施的提升,也是共同产业的发展,对湖南长远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对我们的产业来讲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机会,不是一个单赢,也不仅仅是三赢、双赢,是多赢、共赢,可以说是我们产业发展的大机遇。比如湖南卫视,很多省份甚至外国人都想收看,过去因为卫星资源的问题,现在如果三网融合,在手机上、互联网上,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实际上效益急剧扩大了。还有像教育,有了三网融合的资源,教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都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婧:对各个产业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来说也是一支强心剂。
   
    郑佳明:对。
   
    郑佳明:我们讲“一化三基”也好,讲“四化两型”也好,第一化都是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讲就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所以数字方面大的革命必然带来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两型社会”。什么叫“两型社会”?就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较少的消耗资源、较少的污染环境,那么数字方面的革命对两型社会意义也非常之重大。所以三网融合带来的数字革命会给湖南带来新的机遇。
   
    小婧:带动作用是非常强劲的?
   
    郑佳明:非常强劲。
   
    小婧:接下来这个问题想请教朱教授,也是网友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就是湘江的治理。我们知道周强书记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讲到建设美丽的、繁荣的湘江经济带,也是打造东方的“莱茵河”。这个提法非常有新意,既有国际视野又贴近湖南的实际,我想请教一下朱教授,您认为湘江治理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是什么样的定位?我省会如何借鉴莱茵河建设的成功经验呢?
   
    朱翔:这个提法应该是一个很新的、高层次的、视野很宽阔的提法,能够把世界发展的成功经验跟湖南未来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莱茵河是西欧最大的一条河,是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然后穿过一个很小的国家叫列支敦士登,然后经过奥地利、经过法国、德国,最后走荷兰的鹿特丹入海,它的长度情况跟湘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莱茵河全场1320公里长,湘江是969公里长,莱茵河的通航里程大概是900公里,湘江通航里程现在是773公里,所以有很多相似之处。莱茵河和西欧文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可以说是西欧的母亲河,尤其是在沿岸有很多城堡、美丽的峡谷,中上游的峡谷现在被确定为世界遗产。莱茵河最成功的是流过德国,是德国的母亲河,德国有一个罗鲁尔区,很多城市类似于我们湘江的城市分布,埃森、杜易斯堡、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还有科隆,科隆教堂是世界闻名的,它孕育了德国现代的工业,也孕育了西欧的文化。莱茵河战后污染很厉害,排污很厉害,所以说50年代在欧洲叫做欧洲的下水道,河水捞起来不经处理就可以洗胶卷,这是当时的形容。经过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大规模治理,莱茵河的情况现在好了很多。莱茵河的很多河道达到了二类的标准,部分河道达到了一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饮用水的标准。湘江现在的治理也是任重而道远,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大概85%左右的工业增加值都在湘江的流域。湘江的治理,原来说是搞湘江产业带,就是长株潭三个城市,现在看起来湘江产业带125.6公里短了一些,现在湖南根据周强同志的提法,我们扩充到上游的,比如说永州、郴州、衡阳,还有长株潭,还有岳阳,湘江治理在湖南省范围之内就是五个重要的治理区域,另外疏浚整个航道,建设高水平的风光带,高水平的产业带,特别是发展现代的航运,新建一系列水利枢纽。比如长沙市区下游的位于蔡家州的湘江航电枢纽,这个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湘江经过综合治理之后,将会大幅度提高长株潭乃至湖南省的生态建设的水平。我们现在讲的是城市群的发展模式,讲的是流域的生态经济的综合治理的发展模式,这和过去的、以往的行政区的发展模式来说,应该是更加遵从自然、更加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应该是一个高水平的提升。那么,“十二五”期间我们把湘江整个治理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欧洲发达地区的莱茵河,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样使我们“两型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湖南,有了一个更高的定位和更科学的规划。
   
    小婧:那么您觉得湘江经济带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基本成形呢?
   
    朱翔:湘江经济带,一个河流的治理,莱茵河和湘江在世界上,一千多公里、九百多公里不是大河,流域面积也不是很大。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起步期大概是两年三年,然后综合治理期可能是五年到十年,最后还有提升巩固期,大概也是五年左右,就是说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完成湘江的综合治理,实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小婧: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朱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