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五创四评”活动系列访谈(五):王启真

2012-06-07 10:57:39 [稿源:] [作者:] [编辑:]


  
  王启真:首先是要建设一套促学的机制,让每一个员工自觉的学习。他知道当他学习之后,他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什么?每一个人都会这样问,我通过学习得到什么,是不是现在睡一觉更舒服。我就会告诉员工,书中自有黄金屋,你去学,你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机会,我们说的黄金屋应该是一种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于很多方面。你通过学习可以得到政治面貌的提升,一般员工进到班组长,到班组长、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乃至于进到核心的决策层,变成厂里面的技术骨干、酿造大师,这都是可以的。这一种学习型机制提供给每一个员工,他就会知道,我通过这个学习我有政治面貌,可以带来好处。第二,我通过学习政策的面貌,完成了以后带给他们什么?经济效益。我通过学习晋升了职位,职位对应的可以拿到更高的薪酬,因为你付出的代价更多,你在这个工作中越来越有滋味,一句话叫做“有为而有味”,因为他有作为了,因为他通过学习转化到生产工作中去,他就有为了,一个有为的人就有味的人。通过他的学习方式给自己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说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和学习息息相关,无法割舍,只有不断的学习,他就会不断的进步。所以说不学习就不会进步。甚至于说,在现在这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里面,如果不学习你就是在退步。所以说急流勇进而不能退,每一个人都会自觉的去学习,会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在企业中就知道。作为学习坚强的一份子,最后会变成企业团队里面的一份子,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对于学习人才观的理解。
  
  范子文:在访谈的过程当中,网友们一直在关注今天的访谈。尤其是对酒特别感兴趣的网友,今天也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和王总好好聊一下。其实刚刚您有说到激发员工的学习和积极性,其实有一位网友他有提交一些问题上来。
  
  网友1413:想请教一下王总,听说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都会学着走出去,然后再请进来。不知道德山酒业在这一块啊,做了哪些工夫,可以跟大家讲一下吗?
  
  王启真: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企业,首先我们作为学习型的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国家通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因为没有走出去,最后被动了。所以说作为我们企业也是一样,我们企业作为一个白酒行业,我们要走出去,怎么走?首先应该向比我们做得好的企业学习,这是我们企业这么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一个原则。因为我们企业从1952年建厂,到现在60年的历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过程。我们走出去向我们同类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一些优良造酒技术,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他们对于酒在技术上怎么提升,怎么创新这一块,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就近的,跟各位说一说,我们走到湖北学习他们的白云边、枝江、稻花香,曾经是他们向我们学习的。在六七十年代他们是向我们学习,很简单的,现在白毛边的一个副总姓毛,他曾经就在我们常德酒厂学习过,他那时候是师从张果景,张果景是谁呢?是我们包培生先生的夫人,他师从于他,所以我们向他学习的时候,他还曾经说过,要让我们代问他的老师好,这就是一种学习的精神。虽然我们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德山酒业,但是现在我们有不足的地方,与其他企业有差距,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个就是走出去。如何请进来?我们现在聘请了包培生、张果景夫妇俩为我们酒厂的首席酿造大师,包培生先生和另一个人是同窗,是至交好友,所以在他的手上,在我们常德完成了酱酒生产工艺的课题攻关,所以常德有着非常悠久的酿酒历史。还有我们与湖南文理学院等一些高校的合作,建立了人才的储备基地,引进专业人才,组织技术培训,通过学习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作为储备,保证了德山酒恒久不变的品质。我们公司的产品,特别是刚才各位看到的这一款50年代以及德山年份酒,还有德山大曲,老一辈的都能知道,德山伢子那个时候是广受市场认可,并且我们在去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认证,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积极性,建立了共同的远景,完善了员工晋升的渠道,把每一个员工的成长和企业仅仅结合起来,企业的成长就是员工的成长,企业的荣辱就是员工的荣辱,让员工在我们这个企业有价值感、有归属感,在我们这个企业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现在和四川大学生物系有紧密的合作,为什么要和他们紧密合作呢?四川大学的王宗炎教授是我们聘请的常年顾问,他是生物发酵方面的专家。在我们酿造的过程中,造酒的过程中,因为它是一个发酵的过程,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技术革新,这一些创新都是保证了我们现在提供给消费者、顾客高品质的美酒,让他们喝到之后,会有一种寻找到60年前的味道一样的酒,这就是德山酒,我那时候喝的就是这种味道。很多厂里面的老员工回到厂里面来,看到厂里面欣欣向荣的这种场景,他就跟我们说,我们又回到了从前。所以我跟厂里的管理团队提出一点,我们在走回归之路,为什么要回归?就是回归到原来的鼎盛时期,把那个时候的份额和酿酒的质量,每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每一个人学习的态度,都让他在现在表现出来,享有一种时间的穿越,想把60年前放在现在,让大家感觉到我们60年的企业厚重,让大家感觉到我们这个企业,以企业文化的精神去指导我们酿酒,酿美酒,奉献给我们的上帝。
  
  范子文:是的,刚刚听到王总在介绍德山酒业的时候,也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我觉得自己湖南人来说,德山二字应该深深印刻在我们心里。当然作为德山酒业的老总非常重视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请王总不要吝啬,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也可以稍稍借鉴一下。请王总介绍一下在创新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企业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


  
  王启真:建设学习型企业,这种经验首先是要从,我作为带头人,自上而下的有一个过程。管理团队怎样去指导员工,去引导员工学习,这一块是我这个带头人必须要完善的程序。每一个员工在我们这个企业里面,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给他足够的养分,他想学,学了他能用,在用的过程中他又能不断的去提问,然后再提高学习,创新性的东西每一个企业都不一样。刚才前面提到的,聘请了这么多专家,其实聘请专家之后,每一个月都要给员工上课,包括老总和管理团队都要上课。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人就知道,我们现在的不足,不足之后必然会动脑筋去想,我们怎么去创新解决问题。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出现很多问题。很简单,在酿酒的过程中,比如说这个天气很潮湿,温度有点闷的感觉,这个时候出酒是很好的。那么这个时候出的酒好,出的酒的质量好,出的酒的量很足,咱们这个时候就要想到,在秋冬之交怎么办?是不是还用一种方式?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是创新。不用一种方式去做,但是又要保证产品量和产品的质量,这里面的创新手段就出现了。书本上课题说的是一种模式,但是它没有告诉你,时间的不同,你采取的方法肯定要有所改变,这是微调的,这种改变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过程,你一定要因时因地根据产品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温各方面不同,你的发酵指数各方面都不一样,每一个时间段都要调整。如果你不创新,不按照客观事实操作,反而就按照一种墨守成规,那就麻烦了,这样你就没有好的酒奉献给大家。
  
  范子文:其实学习也是从您的工作当中,从每一个人的工作当中所产生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给了每一个员工特别好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您的公司也是特别注重开展学习的活动,我们也一直强调学习不能是一时的,一定是要持续的、长久的,所以说也有这样一个“打造持续的学习者”一说,给员工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来进行学习。在这里想问一下王总,在德山酒业这个企业当中,是如何培养这种持续的学者?一定要是可持续发展的。
  
  王启真:可持续的发展,首先我是这样认为,为了培养学习型员工,持续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但是学习型的员工首先是一个内在的,他要自己去学习,要自发的去学习,如果能够自发,在时间概念上就可以做好。如果说他没有自发的学习,给他的时间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是这样做的,我们设计了开展多种学习竞赛的活动,通过活动进行表彰和鼓励,在公司营造很一种浓厚的学习,竞争创优的氛围,让每一个人在他的工作环境上,都会有一个平台给他去操作。比如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都要举行技术大比武,分了几个环节,首先是造酒技术大比武,造酒的固体车间里面,还有窖泥大比武,因为酒造出来是用窖泥,窖泥是要发酵的,六个面都用窖泥把它包裹起来,在70天左右的时间,再蒸煮掉出酒来。窖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窖泥越好,我们有句话叫千年糟万年窖,一万年的窖那是很好的窖,可以说在培养窖泥的过程中,把粮食通过专业的手段,压胚过程中,都要有一种技术的比武。技术比武之后,我们有一个竞争的奖励,然后很突出的可能会提升、晋职,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常年开展这种活动,强化了质量的意识。每一个人都争当岗位的能手,通过不断的学习,把他学到的东西用到岗位上,形成他在这个岗位上的生产能手,这样他就有了工作上的绩效,挂钩的考核,工作做得这么好,人家都做不出来,这是他做出来的。这样就有一个比较,每一个人就有一个争你赶先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种竞争意识,在企业内非常良性的竞争,提供给每一个员工。然后就是比学习、比贡献,“双比”的竞赛活动常年在开展,让每一个员工在一个过程中,我学习了之后,立马就可以在我的工作中发表出来。因为他在摸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有心得的工艺之后,他要怎么表现?就像擂台大比武,我们就给你这个平台,你去比武,你去可以超越,你超越了之后我们就给你超越的奖励、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