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忠诚】张兵志:老兵突击装甲梦

2014-08-03 20:38:07 [稿源:湖南卫视] [作者:] [编辑:王轶楠]

【绝对忠诚】张兵志:老兵突击装甲梦

【绝对忠诚】张兵志:老兵突击装甲梦

  湖南卫视记者 戴飞 李特生 摄像 龚文彬 田睿
  
  两军对垒,坦克争锋。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军的坦克、装甲车曾经落后西方军事强国整整一代,也是在那个时候,坦克专家张兵志加入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32年来,他成为我军第二代、第三代坦克、装甲车的主要科研推动者之一。上个月卸任研究所总工程师职位后,他依然以专家身份奔走在多个坦克、装甲车的测试现场,他说,我是一名老兵,我的任务永远是突击。
  
  2014年7月24日6:00
  
  18岁参军到部队,40年来,张兵志一直像新兵一样坚持体能训练,负重块撞击的回声仿佛是他澎湃的心跳。
  
  中国东南部海域某坦克实验基地
  
  0号,我是1号,听到请回答。收到。现在挂的是几档?二档。发动机转速多少?发动机转速1300,报告完毕。报告油温。油温75。请注意观察仪表,有没有报警的显示?明白。
  
  台风刚过,烈日下温度达到38度,湿度90%,这是坦克热区测试的最好环境,但,普通人在这种湿热环境里,待上五分钟就会头脑发晕。而张兵志必须戴上两公分厚的坦克帽,站在战车上,观察坦克在行进中的每点变化,为另一种新型两栖坦克寻求论证数据。张兵志说,作为一个军人,要敢于负责任来捍卫尊严,作为一个老兵,自己必须身先士卒,突击向前。
  
  张兵志:突击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要像尖刀一样在敌方的防御体系里撕开口子,在其他作战力量协同下,通过突击、占领及控制,达成战役目的。突击是要有精神的,是要创新能力的。突击就是你要有披坚执锐的一种态势才行。
  
  突击,是一种精神,也是张兵志32年如一日的行动,中国研制的63A式水陆坦克,水中时速只有14公里,难以满足作战需求。张兵志这位“神奇老兵”带领团队,提出“滑水型”两栖车辆新思路,坦克由“排水型”向“滑水型”的转变,使这个笨重的“铁家伙”犹如一艘船轻盈滑行,速度翻了近一倍。
  
  张兵志:提高两栖车辆水上航速的奥妙,就是找到一个支点,在水上要像船,利用船的水动力特性优势,到了陆上要像车,对复杂地形适应性好,把车与船的结构特性结合为一体,就找到了解决速度问题的突破口。
  
  (中国北京·装甲兵某研究所)
  
  在研究所车库里有几十辆各种型号的两栖、重型、轻型和空降坦克、装甲车。它们有的是张志兵主导完成的中国第二代、第三代坦克、装甲车,也有的曾驰骋沙场,立下战功,如今光荣地成了收藏品。
  
  张兵志:这是我们国家最原型的第一代59式坦克,这就是苏联的T34坦克,二战时期的名车。这就是美国的M113装甲输送车,它开创了装甲运兵车的先河。
  
  张兵志介绍,中国装甲兵发展是从缴获战利品起步的。早在1949年的阅兵式上,一百多辆缴获的日式、美式坦克和装甲汽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成立,随后第一代59式坦克、第二代69式坦克相继列装部队。但是到了80年代初,当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纷纷推出第三代主战坦克时,中国装甲装备还停滞在第二代的水平。
  
  张兵志: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就是许光达大将,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员的名言。
  
  努力把过去被耽误的十年抢回来。也正是在那时,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的张兵志,进入装甲兵某研究所。早在1974年参军,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用三年时间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偶尔看到了一本手抄本小说,从此在心里播下一颗科研梦的种子。
  
  张兵志: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渠道,一个手抄本,传到了连队里,叫《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是中国伤痕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作者是湖南作家张扬,小说描述了三个科学家之间的爱情纠葛,知识分子与时代和国家共命运,融合爱国主义,3位男女主角,不管命运如何坎坷,都献身于国家科研事业,并成为知名科学家,有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启蒙精神。
  
  张兵志:爱情的故事只是一种故事串起来了,但是,真正的吸引还是科学家。
  
  迷上科研的张兵志,自学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学的是履带式车辆专业。1982年,他如愿进入装甲兵某研究所,从此,实现了与坦克装甲车辆的握手,这一次握手,他整整32年都没有再松开。
  
  在张兵志担任总工程师的10年时间里,曾多次深入装备试验第一线,冬天去零下40多度的漠河,夏天到接近40多度的南方,秋天去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想尽办法让坦克、装甲车历经千锤百炼。战争不会给军人解释机会,在试验团队,每个人的臂章是一个黑脸包公嘴咬坦克的图案,意思是试验必须一丝不苟,装备才能在战场强力防御和进攻,减少牺牲。
  
  张兵志技术团队某新型坦克试验队队长卢亚辉:我们要对装备进行严酷地试验和考核,这和我们臂章里面所体现的,要过我铁嘴钢牙,方能驰骋疆场,就要这个装备能不能承受我们极限条件的考验。
  
  (张兵志在大海边跑步……)
  
  就在上个月,张兵志刚刚卸任装甲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一职。但,58岁的他还会坚持每天跑三公里。
  
  南方某坦克实验基地
  
  几天后,张兵志再次跟随试验队奔波两千多公里,前往南方测试某新型坦克的夜视性能。
  
  张兵志:01,01,听到,请回答。
  
  张兵志:夜视仪是否正常开启。
  
  对讲机:正常开启。
  
  张兵志:驾驶员观察路面的情况怎么样?
  
  对讲机:路面观察良好。
  
  张兵志:在目前这样子的天候条件下,热像仪的工作是否正常。
  
  对讲机:热像仪工作完全正常。
  
  (中国北京·装甲兵某研究所)
  
  在张兵志的办公室,他特意定做了一张一头是方形,一头是圆形的办公桌,便于随时召集各个部门商议技术方案。在他担任10年研究所总工程师期间,在桌子上诞生过我军十多个坦克、装甲车辆的规划方案,为中国构建重型、轻型、两栖、空降四个装甲突击系统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
  
  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兵志:因为坦克的武器跟战场上别的武器不一样,它是在第一线冲锋陷阵,它要求三个力平衡,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后来,又加了一个力,叫信息力,这几个力同时提升,相当于一个家里面要协调这么多妯娌关系、婆媳关系等等,这么一个东西就是系统。
  
  军人的肩膀,就是一个平衡的支点,一边担的是和平与幸福,一边担的是牺牲和奉献。但能很好协调好坦克各种技术关系的张兵志,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并没平衡好,32年间,他没有正式休过一个囫囵假,没有很好地陪家人出去过一次旅行。
  
  张兵志的女儿张鹤:他就像一个飞人一人,从这里到那里,一般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不能怎么见着他的。
  
  (中国北京某坦克试验场7月27日星期天)
  
  (轮式装甲车行进……)
  
  张兵志:这是波长相对比较长的大波浪正弦波路,它可以测试我们的稳定器系统和悬挂系统。
  
  这种轮式装甲车最高时速90公里,灵活性高,适合城市作战及反恐作战。即使在周末,张兵志也常常出现在试验现场。张兵志说,装甲兵装备事业是自己的终生职业。老兵突击,他的心里只有八个字“国家、忠诚、荣誉、使命”,为国尽忠,终生为业。
  
  胡湘平:老兵不老雄心在
  
  [记者]李越胜
  
  奋斗,是自有人类以来就生生不息的。有的人,他的奋斗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祖国。老兵张兵志刚刚卸任装甲兵研究所总工的职务,却卸不下心中对坦克、装甲事业的牵挂。他戴着坦克帽,在38度高温下的两栖登陆中身先士卒;他奔波两千多公里,追踪测试新型坦克的夜视性能。老兵不老,永远突击向前,因为,在32年军旅熔炉中,张兵志早已把自己百炼成钢,他的毕生目标就是托举强军梦。今天的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筑起一道国防战线的铁壁铜墙。正如人们所说,“和平是军人胸前最重的勋章”,但,守护和平,一定需要共和国军人的铸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