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青蒿素研制历程揭秘:从晋代葛洪药方获得灵感
相关链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前右)与老师研究中药)
从中医文献获得灵感
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什么呢?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等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屠呦呦发展的疗法,是指她在研制提取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而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是抗击疟疾的最有力的植物提取物。
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想法,但屠呦呦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正值中国的“文革”,很多老资格的科学家都被打倒,这项科学任务就由更年轻的一代科学家承担了下来。
说到屠呦呦的研究,还有一段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影响战争局势的关键因素。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的紧急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有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就是其中一位。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在各种版本的报道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为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段文字。然而,真正的实验过程却是繁冗和复杂的。
屠呦呦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中曾经提到,她当时做了一系列实验,包括尝试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等方法。然而,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最终,屠呦呦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过190次失败之后,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 [视频]屠呦呦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闻链接: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2015-12-11)
- [视频]尼日利亚:非洲人口第一大国从青蒿素中受益(2015-10-11)
- [视频]屠呦呦发表诺奖感言: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201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