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访谈】袁湘江: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与水平
2013-10-12 11:39:25 [稿源:] [编辑:]
【文字实录】
范子文: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子文。欢迎大家正在收看由红网直播的嘉宾访谈,这一次是由湖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红网联合制作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袁湘江同志来到演播室,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与感想。
范子文:首先请袁厅长和大家打声招呼。
袁湘江:各位网友好!
范子文:湖南省委省政府2008年在全国率先作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部署,五年多来,先后召开了两次全省性的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促进了城镇化健康发展。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我省城镇化发展情况。
袁湘江: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继2008年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口号后,2010年,更把新型城镇化纳入“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共同推进,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省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0.45%增长至2012年的46.65%,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4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00万人以上,城镇化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完善。全省29个设市城市中,有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2个,50—100万的大城市8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7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12个;全省71个县城中,有20-50万人口的大县城6个,10-20万人的中等县城33个,10万人以下的小县城32个;县以下建制镇979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这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子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民工及新就业人员进入城镇,请问如何通过保障性住房机制解决他们安居问题?
袁湘江: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全省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任务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09年—2012年分别为8.18万套、26.27万套、44.72万套和41.27万套。四年累计完成投资967.7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229.23亿元;竣工89.86万套,初步建立起了由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改安置房、租金补贴等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了107.3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及进城农民工和新就业人员的住房保障问题。为把这项广受困难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办实办好,我们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从选址、建设、资金筹措、住房分配、退出、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2011年还成立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公司,去年融资达50多亿元。
今年我省保障房建设任务33.26万套。目前来势很好,大部分项目均已启动,预计11月底前开工率可达到100%。
范子文:我省是人口大省,未来城镇化过程将有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聚集,我们如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既住得下,又不引发由人口聚集带来的诸如垃圾围城、污水横流等问题。
袁湘江: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设施将成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关键。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改善人居环境,是我们建设人的使命,也是我们推进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这些年在改善人居环境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如2008-2010年,我们在全省实施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投资232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19座、管网5139公里,我省成为全国第六个实现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省份。到2012年底,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5%,较2007年提高48.27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我们又开展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到2012年底,全省县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3%,比2007年提高50.92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县以上城镇自来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83%,比2007年分别增长3.18和7.48个百分点;人均道路和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6m2、8.2m2,比2007年分别提高2.5m2和1.34m2。通过这些年的共同努力,应该说我省城镇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下一步,我们主要抓城镇污水配套管网设施建设,消除污水处理死角,同时提高污泥处置率和再生水利用率。还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存量垃圾治理、餐厨垃圾处理,以及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我相信,未来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能使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住得好,也会为城镇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正效应。
范子文:作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一部分,城市交通一直是公众所关注的,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会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改善交通环境呢?
袁湘江:你问得很好。随着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了居民出行,也制约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但人口聚集与交通拥堵并不是正相关,比如香港,弹丸之地,人口密度那么高,但却没有出现交通不畅问题,说明只要治理得当,交通拥堵这个顽疾是能够解除的。
在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上,我们将从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入手,统筹城市道路、车辆加油加气站及停车设施的布局,统筹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统筹步行、自行车交通与一般机动车、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换乘枢纽及设施、公共交通站场、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的建设管理,加快长沙轨道交通建设,特大城市探索建立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枢纽站点配置合理、通畅快捷的城镇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统筹城镇停车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同时,大力推进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建设,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进一步完善行人过街设施、隔离设施和交通标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优先采用地下穿越方式过街。还要加快交通信息化进程。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合理分配城市道路空间,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将极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范子文: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将有哪些改变呢?
袁湘江: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简单的说,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政策层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如2012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从建设成效来看,通过推进城镇化,推动了交通、供水、供气、垃圾等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和覆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通过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引导农民依据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了农民居住由分散型向聚落型发展,优化了乡村空间布局;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注重特色民居改造,展现山水田园风光,传承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有机更新,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特别是2009年启动农村危房改造以来,我省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36.4亿元,51.42万户贫困农户搬进了新居。总体来看,这几年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面貌有所改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范子文:下一步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呢?
袁湘江: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当前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国家拟出台城镇化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新型城镇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战略,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其发展模式、发展内涵、发展措施都有显著区别。为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新方式、新举措,我省选择一批重视程度较高、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进行先行先试,开展新型城镇化“2151”示范工程。
“2151”工程的“2”是指2个区域性城镇群,分别是郴州大十字城镇群、岳阳长江城镇群;“1”是10个示范县(市);“5”是50个示范镇;另一个“1”是路网结构优化、长株潭城际绿道网及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等10个示范专项。通过“2151”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将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积累经验、创造样板,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