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忠诚]吴通华:冰原上的湖南来客
红网专题:绝对忠诚——向人民科学家致敬
相关链接:[绝对忠诚]“候鸟”科学家汪思龙
红网长沙13日讯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冻土国,冻土占到中国国土面积的23%,冻土区的工程建设和能源开发是重要的国家工程。在我国冻土区域分布最广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群人常年穿梭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与深藏在地下的“冻土”打交道。今天的《绝对忠诚》,我们来讲述一位年轻的湖南籍冻土科学家吴通华的故事。
【字幕】青海格尔木·西大滩海拔4200米
(大景)吴通华:Action(开始),Noaction,NG(重拍),还有啥?
36岁的吴通华从没想过自己也能成为电视里的主角,平日里与他们作伴的,除了冰冷的雪山,只有呼啸的风声,再要有些意外,就是偶遇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羚羊。
【字幕】藏羚羊
藏羚羊悠哉游哉地吃草
午餐点火
在高原上想喝点热水可不容易。火柴点了一根,没燃;又点了一根,还是没燃;直到第三根,柴油喷灯里才窜出火苗,就这样断断续续烧了二十分钟,水终于开了。吴通华说,点火是门技术活,他就被火烧过眉毛。
吴通华:我们不是做土壤实验嘛,提上两壶酒精,其实那个铁盒子是着着的,我没看见那里面有火,把塑料桶直接往里头一倒,啪的一下,眉毛没有了,然后就成了无眉大侠,做了一个月无眉大侠。
众人笑
简单的午餐只能满足身体必要的热量。但,吴通华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需要用这个探地雷达,一步一步给青藏高原的冻土把脉。绝大部分冻土都藏在地下几十到几百米的深处。这些冻土冬天冻结膨胀,夏天融化下沉,长年累月地折腾,把周边的土地挤得“面目全非”。靠近这段青藏公路的地表,就是因为冻土作怪而鼓了起来,形成了特殊的冰椎地貌。
吴通华:(这种地貌)在冻土学上叫冰椎,跟这个公路边上比较近,就容易对公路造成冻融的破坏,也是一种典型的冻土地貌。
吴通华说,老一辈科学家们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对绵延550公里的冻土区进行勘测,制定出工程解决方案,才修建了青藏铁路,但,冻土的变化还是会影响铁轨地基的稳固,铁路工人每天都要在沿线维护,工人们维护的依据就来自吴通华他们检测的数据。
昆仑山路牌+藏民家远景
老藏民布巴列一家是方圆30公里冻土区唯一的住户,每次经过他家,吴通华他们总会给这家人带上些从格尔木市区买来的新鲜蔬菜。布巴列说,第一次见到吴通华是在14年前,没想到,这湖南娃娃居然能在这儿熬这么久。
格尔木市沱沱河乡牧民布巴列:我这个地方,年龄一大,我都熬(坚持)不下去了,那他们的话受这个影响,可能比我影响大,152206他为了建设这个(青藏铁路),为了西藏的建设,他一直信仰这个,熬(坚持)着这里。
吴通华一直“熬着”,除了保护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安全,他还想弄明白,这片冻土区融化释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冻土层下有没有可燃冰,储量有多大?因为,冻土占了中国23%的国土面积,这些事关国家生态气候、能源安全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亟待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作出回答。
汽车行驶
【字幕】中科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海拔4800米
要在48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熬着,并不容易。尽管已经是第六次上高原,但吴通华的学生邹德富,晚上还是出现了高原反应。
吴通华:感觉怎么样?
邹德富:感觉像头上戴了个紧箍咒一样。
在高原,有点小病痛,通常情况下只能熬着,这里距离最近的城市格尔木也有300多公里。安顿好邹德富,吴通华说,像这样的天气,他们每天晚上都必须在睡前吃一粒感冒药,一年下来每人至少要吃100多粒感冒药。
记者:不管感冒没感冒都要吃吗?
吴通华:是呀,一个是预防感冒,在高原上感冒会要人命的,我有个同事就是这么在我们怀里去世的;而且你在高原上头疼得受不了,吃点感冒药有镇定的成分,没那么难受。
吴通华他们的高原历险记也不少。
(手机拍摄)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族向导白玛文青:哎呀,终于出去了(众人笑)
吴通华:终于看到路了
白玛文青:由于昨晚下大雪,又下车,请问一下这位同志有什么感想?
吴通华同事:挺好挺好
白玛文青:你怎么这么敷衍我呀?说点心里话嘛
吴通华同事:不是体力上的累,是心累
白玛文青:为什么这么喜欢开玩笑,越苦越累越要开玩笑。
还有一次,吴通华他们在野外露营,一头有两人高的大棕熊也光临过他们的帐篷。
吴通华:(野熊)直接就把冰箱拍烂了,把肉拿走了,当时有几个观测人员吓得直接躲到柜子里头,吓得不敢出来,连气都不敢喘,外面的小狗也给我们拍死了。
火车呼啸而过
这个周末,吴通华难得地和我们一起踏上了前往兰州家中的归途。在火车上,吴通华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2000年,吴通华在湖南师大环境系本科毕业,以专业第二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本有机会去上海华东师大的他,却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来到了大西北。
吴通华:老师就说,兰州中科院是一个具体做学问的地方,少一些商业上的诱惑,可以做出一些东西来。
2006年,已经“做出些东西来”的吴通华受邀到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协助完成一个项目。项目做完了,日方以四倍的薪水想留住他,可他还是选择了回到青藏高原。
吴通华:在日本的话,它知识产权全部是日本那边的,因为我是被人家雇佣的,但是回来的话,出来的成果全是我们自己的,我是中国人嘛。
【字幕】甘肃·兰州
出火车站+走进中科院
吴通华33岁就成为中科院研究员,34岁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这位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守护者,多次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冻土科学家,面对自己的家人,却有些底气不足。
吴通华岳父王银学(边吃饭边唠叨):反正是今年一定要有小孩,趁我们这精力还可以帮你们带带孩子,以后我们老了就带不动了。
清明节期间,在外地做工程项目的妻子也回家了。两人都格外珍惜这段难得的在一起的时光。早上,吴通华会为妻子准备好一碗热乎乎的燕麦牛奶,还会为妻子洗头,怕水会溅到妻子的眼睛,吴通华细心地用手轻轻为妻子挡着脸。
洗头发
吴通华:我再去换盆水
吴通华妻子王春晖:这是一种享受嘛,自己的老公给自己洗头不是挺享受的
聊起与丈夫聚少离多的日子,妻子王春晖说,两年前,她也曾经向丈夫下过最后通牒:要么换工作,要么离婚。
吴通华妻子王春晖(边洗头边说):一年还能忍,两年就忍不了了。这就跟自己一个人过没啥区别,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过呢。
但是,后来妻子王春晖看了一段丈夫在青藏高原遇险的视频,她明白了,为了研究冻土,丈夫是连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的,自己又怎能要求丈夫舍弃这份对冻土的生死之爱呢?如今,作为妻子,她对丈夫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平安”。
吴通华妻子王春晖:他会记得我们俩的结婚纪念日,我记得那次他还在国外,他给我买了施华洛世奇的水晶项链,又送了花,我在家呢,突然收到快递了,我也挺高兴的,我觉得至少他所有东西他都很细心,他都记得,就挺好的。
吴通华的老家在湖南湘潭的湘乡市,吴通华让我们给他那远在1700公里外的爸妈捎句话。
吴通华:爸妈,你们还好吗?我在兰州这边工作还挺好的,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累啊,下个月妈妈生日的时候我就回去了。
吴通华母亲李云芳:我说你不看就算了,你有时间就回来看妈妈一下,没到70岁我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平时你还是干自己的事业,自己努力多为国家做点贡献。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应该这么做。
屋前的油菜花又开了,儿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春天回到空气湿润的南方了。每天,吴通华的父母都会在一张大圆桌上吃饭,吴妈妈说,只有等儿子回来了,才会把这张圆桌坐满。
【特效字幕】中国科学院冻土科学家名录
姓名籍贯出生年月职称及职务
施雅风(已去世)江苏海门1919.3中科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奠基人
吴紫汪(已去世)福建晋江1935.12主持建设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邱国庆(已去世)广东1934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
周幼吾安徽庐江1936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室第一任主任
程国栋上海1943.7中科院院士、提出程氏假说和冻土三向地带性理论
李述训甘肃景泰1951.8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
刘永智青海互助1951.9被誉为“青藏铁路的火车头”
赖远明江西龙南1962.8中科院院士
马巍甘肃天水1963.12中科院寒旱所所长
吴青柏江苏武进1964.中科院寒旱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
赵林内蒙古武川1966.8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站长
金会军陕西岐山1967.9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副主任
盛煜甘肃酒泉1964.9中科院寒旱所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员
李新甘肃酒泉1969.10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
牛富俊甘肃会宁1970.8中科院寒旱所创新研究员
南卓铜浙江乐清1977.1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
胡湘平:信仰依旧在,信仰正年轻
油菜花开,布谷鸟鸣,家乡,正是一片江南好风景。只是,母亲心里的游子、冻土科学界的年轻学者,吴通华还不在家乡、不在常人眼中的风景里。此时此刻,陪伴他的还是冰原、雪山、西风、冻土。节目中,我们公布了一个秘密,为了在高原上熬下来,这个还没当爸爸的年轻人一年要吃100多粒感冒药。年复一年,年年如此。这算不算勇气?这算不算牺牲?也许,藏族老乡布巴列所说的信仰,就是勇气的来源;也许,年轻科学家付出牺牲,靠的还是信仰的力量。信仰依旧在、信仰正年轻。面对聚少离多,妻子只要求两个字:“平安”;面对有一肚子学问的儿子,没念过什么书的妈妈,唯一的嘱托是,读了书、就应该为国家做事。要问有什么力量可以托举起中国梦?答案里一定会有“人民科学家”这个庄严的名字!而在他们身后,默默担当的父母、亲人,也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 绝对忠诚 关键体现在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6-11-09)
- 胡湘平:绝对忠诚照亮潇湘(2016-09-28)
- 红色基因 绝对忠诚(2016-07-01)
- 《绝对忠诚》第四季网络播放超3000万次(2015-08-10)
- 国防大学专家谈《绝对忠诚》 聚焦中国特色军事革命(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