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郭石夫苏高宇作客红网

2008-12-17 11:29:06 [稿源:] [作者:] [编辑:]

师徒二人


    
    小婧:访谈室时间到这里,我们看一下网络上有什么问题问两位。
   
    网友娜娜:大师还收徒吗?您的收徒标准是什么呀?我想拜入您的门下。
   
    郭石夫:怎么说呢?想学画的年轻人是很多的,但是不是说有些人都会有机缘相识,但是我觉得年轻人只要有艺术真诚的一颗心,您就会找到学习的道路。我举的例子还是齐白石先生的例子,齐白石先生这样一个成就了一代宗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画家,我考察他的生活、学习过程也没有一个益师,所谓的益师就是他在生前的胡先生,他也不是一个画家,只是他喜欢画,可能也会画一些,家里有一些收藏,所以他影响了齐白石,拿了画让齐白石去学,齐白石所说的“三千门下转楼来”的徐渨、“八大”,你知道吴昌硕他是在同一个时代,但是两人没有谋过面,还是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文化的传承的话,有益师更好,没有益师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艺术的真诚的追求,我想你都会找到一条学习的道路。
   
    苏高宇:另外,咱们信息化时代,包括书籍这些东西都很普遍,通过画册什么,如果开悟的话,这样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非得手把手的来学习。
   
    小婧:下一位网友问题。
   
    网友5465:大师,像我们这些没有学过美术的人,看画有时候只知道好看,不懂得欣赏,如何才能真正品位到国画中的内涵和精髓呢?
   
    郭石夫:这个话说起来很长,但是我觉得如果要一个欣赏者都去读很多的书再去欣赏画,也很困难,我觉得只要你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比较浅显的或者是正确的认识吧,你读一点中国的美术史,你就可能会对中国画有更深的理解。
   
    小婧:在节目开头的时候,郭老师也教了我们怎么看画的。
   
    郭石夫:对。
   
    网友炒饭:我学画也有好些年了,但是一直对自己不满意,请问郭老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画有自己的风骨?
   
    郭石夫:这个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成熟的画家不是一蹴而就,要耐得住寂寞,要把前面古人,我们能够看到的好的东西都拿来当范本、学习,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掌握方法,其实李苦禅先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画家是半个手艺人,所谓的手艺就是技术的掌握,另外半个是学问,这个话说得非常到位,我们所的艺术,艺术是有“术”的,“术”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去训练自己才能够达到,所以只要你能耐得住寂寞,能够选择一些好的范本进行临摹、掌握绘画的基本的手法,这些笔墨的形式,然后一步一步的,不要求进,不要求快,不要事先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我在多长时间内要达到什么,实际上那是一种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循序渐进才可以。
   
    小婧:像您开始说到齐白石先生经历和您自己的经历,都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郭石夫:对。
   
    小婧:下面一个问题是给苏老师的。
   
    网友丰子恺:我本人对苏高宇老师颇为佩服,师从郭石夫先生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师,入师门又能出师门,逐渐自成面貌,很不简单,想请问您是如何跳出自己老师的影响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苏高宇:首先我现在还不能说我已经有多少个人风格,因为这个风格,实际上也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它不是说一晚的工夫睡一觉,明天形成风格就形成的,不是这样的。原来湖北有一位老先生,他是一位书画家也是一位学者,他在他的诗里面谈论到有一句谈得非常好,“无意求新新自创”,创新或者风格是自然形成的。我从我老师这儿,我老感觉自己是大海石碑,老师用他所身处的人文环境包括后来的阅历,在实践上面所经历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我这会能够测高深的,这方面我始终想找一个切入点,找一个能够欣赏风景的一个好的角度,这种角度是什么含义?一方面我得明白我老师他的精髓所在、精华所在,另外我也知道自己的性格,我的弱点或者说我仅有的一点优点,这方面必须找一个融入的东西,然后逐渐逐渐显现自己的风格,面貌并不是说像整容一样想变就变,或者穿川剧变脸一样的,没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非常谢谢那位名字取得很大的丰子恺的网友。
   
    小婧:郭老师觉得自己的徒弟他出师了吗?您是最权威的。
   
    郭石夫:这个怎么说呢?其实作为一个学子来说,永远没有出师的那一天,我也是这样,因为只要你前面还有齐白石、吴昌硕、徐渨、八大等等这些人,还有一座座高山,对于我来说所谓出师的话,我觉得还在一个过程,包括我的先生李苦禅他们都谈过,他们在80岁的时候谈,对于自己画的满意程度,他们都说,我的画大家都说画得很好,可是自己并不满意,那么什么时候才满意呢?到后来想想再画20年可能好一点,再画40年是不是更好呢?所以艺术这个东西,只有一句话,古人讲的盖棺论点,不盖棺,这个人在活着的过程当中,他还在创造的过程当中,永远不是并论,所以学生也好,我自己也好,我觉得在这样一个五千年文化面前的时候,我们永远不会出师的。
   
    苏高宇:我插一个话题,有一次应该不是学画的一个年轻人到我家里来,蹲在我书房里,认真的翻开一本很厚很大的齐白石画集,逐页逐页的翻,翻得很认真,翻到最后,从丹田之处发出一个声音,哎,齐白石到了晚年还是有点进步。刚才我老师说的,有些东西是没有指定的,只能说在相对的条件下,稍微比以前更成熟了一些,那么这种成熟也只是相对而言。
   
    小婧:艺术需要一生去追求。
   
    苏高宇:对。
   
    小婧:访谈时间还有几分钟,我们给最后两位提问时间。
   
    网友白花盛开:现在电脑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会拿毛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能画大写意花鸟画的人就更少了,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状,传承是一个难题,郭老师您觉得应该怎样传承及创新笔墨精神,弘扬我们的博大的精神文化?
   
    郭石夫:这也是中华民族绘画形式在现代画进程当中遇到的一道门槛,遇到的一个我们要拿出智慧解决的问题,现在无笔办公,连钢笔都不用了,何况毛笔呢。
   
    小婧:年轻人的字迹越来越差了。
   
    郭石夫:对,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随着我们一代人的努力和我们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会找到一个方法,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现代的人全像古人一样都回去拿毛笔,这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培养专业画家,或者培养我们这个文化的继承人的这样一条途径,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有些年轻人有志在中华文化的大道上追求中国绘画很悠久文化、很有魅力文化的一种视野,对他们还是有吸引力,只要有这样一种吸引力,只要这个文化还被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所热爱、所承认,那么将来我想继承可能还是有希望的。尽管我们有悲观的一面,其实我觉得也应该有乐观的一面看待这个问题。
   
    小婧:好,最后一位网友的问题。
   
    网友晴空:郭老师您好!日本中国画美术馆只为2位中国画家开设了专馆,范曾先生和您,能否请您介绍一些日本中国画馆您专馆的情况,中国画在国外的影响力如何? 我也想学中国画,您能说说中国画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郭石夫:怎么说呢?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我们来看的话,在世界上还是有很高的影响,随着国力的不断发展,影响会越来越大。我们知道过去我们国家是闭关锁国的国家,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们,我们其实也不了解人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讯的畅通,人家也逐渐在了解我们,也像我们了解人家一样,人家也在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我到德国去办展览的时候,德国很多汉学家,他们在研究我们的美术史,也在研究我们的画种,他们很懂,包括美国有一位先生,他在北京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的,他对中国文化的有些认识,比我们这些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可能还有些很独到、很深刻的认识,当然他们是作为一种学者。像我在日本美术馆的展览,也是从中日友好的角度出发,当时日本的几位热爱中国艺术的一些人士,他们叫财团法人,他们组织这样一种后援会来办这样的美术展,叫做文粹阁现代美术馆,里面有我的绘画的陈列室,我觉得这都是在文化交往过程当中,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因为日本文化来说,日本文化里面,我们知道它有很多的元素是来源于中国,包括他的书道、毛笔,包括它的服饰、文字的符号,当然作为日本人来说,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日本人觉得自己是大和民族,他觉得他的文化也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也承认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因为中国文化毕竟是一个五千年的大国,而且离得他很近,这种影响是不可能不辐射到日本的,那些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那么多僧人到日本传道,这都会把文化传播出去。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恐怕带来的结果应该是文化的更大的一种共有,尽管各民族它的文化形式可以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这种差别恰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优秀的东西,如果将来都统一了也不好,但是并不等于由于我们有差别就不去理解。我觉得外国人他们也在拼命的理解我们,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已经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来理解他们。在这一个交融的过程当中,所谓的中华民族要对世界作出贡献,我想不简简单单是经济的贡献,恐怕精神的、文明的贡献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艺术的交流,艺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艺术,大家交流的话,还是非常需要的。所以作为绘画这样一种形式来讲,我觉得我们绘画,外国人也在不断的去更深的去理解,包括我们的水墨画,包括我们这种所谓的写意形式,有着很本土性文化的艺术形式,他们也都在理解。我有一个朋友,美院的一个年轻老师,他到法国去,在法国的一个朋友家里突然看到一张我的画,他说这个画家我认得,这是北京的画家,他说你怎么认得?他后来说,你能认得这位画家,他的画我非常喜欢,就是画的一张荷花,后来这位先生还到北京来拜访我,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我对他毫无印象了,这张画怎么送给他的,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是通过一种什么渠道到他手里我都不知道,但他始终把这张画当作一张,他是一个法国人,很珍贵的在那里挂着,我觉得这恐怕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交往,人类的文化交往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沟通更接近了,这样就可能会使得我们少了一些误解。
   
    小婧:在这种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当中,其实也可以碰出更多更新的火花。最后问一句题外话,您一般送画喜欢送给什么样的人?
   
    郭石夫:这个怎么说呢?艺术还是愿意找到一种知音。
   
    小婧:刚才您那朵荷花的那幅画都不知道送给谁了,具体您一般喜欢送给什么类型的人?其实我想看我有没有希望呢?呵呵
   
    郭石夫:怎么说呢?纯粹以艺术作为交往的送人,送给朋友的很多,恐怕前提也只要是对方爱好,对方喜欢,对方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义,很喜欢你的艺术,可能就有这种可能性。
   
    苏高宇:但是填一个括符“不是有求必应。”
   
    小婧:对。苏先生一般喜欢送给什么人?
   
    苏高宇:跟郭老师一样,想请朋友吃顿饭,总是喜欢跟自己乐于交往的人,或者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人,这是大的定位,否则的话,像齐白石的笑话,老先生天天有一个卖白菜的送大白菜,大冬天北京非常冷,有天老先生感动了,不给您付钱了,给个白菜给您吧,人家还不要,碰到这样的人就没劲。
   
    小婧:也是一种缘分。
   
    郭石夫:也是一种沟通。
   
    小婧:今天谢谢谢谢两位老师,辛苦两位老师了,12月15—19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两位老师的画展在那里举行,爱画懂画的朋友都可以去享受这个文化盛宴,说不定有缘的话碰到二位老师会得到一幅画哦。谢谢两位老师,谢谢大家,也谢谢网友,各位再见。

 本次现场速录由湖南省长沙宜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