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忠诚·辛晓平:我的青春在草原

2014-10-02 20:18:25 [稿源:湖南卫视] [作者:] [编辑:廖轩仪]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为了守护草原美景,从事草地生态遥感研究的科学家辛晓平,21岁大学毕业进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如今已经在那里待了23年,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草原。辛晓平的丈夫是湖南邵阳人,这位湖南媳妇说,化解草原生态危机,一辈子的付出远远不够,如果有来生,她还愿化作一阵清风守护在那里。

    
      奔腾的马群

      辛晓平:马跑的时候我心情很快乐,我就觉得草原是梦里面去过 或者说是前辈子就在草原上 有的东西真的是留在血液里的。

      陈巴尔虎旗查干诺尔嘎查

      辛晓平:自己觉得这几年有什么变化吗?

      牧民 苏日娅:反正比以前好多了。

      辛晓平:是整体好呢?还是......

      牧民 苏日娅: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放牧啊?

      苏日娅三年前从内蒙古民院毕业,接管家中8000亩草地,1000多头牛羊,但由于常年过度放牧,草地已开始退化,牛羊饥瘦。就在苏日娅最困惑的时候,辛晓平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帮她合理计算放牧强度,并着手改良牧场。

      牧民苏日娅:按照他们计算的话,把牛羊减少了以后,草就多出来了,还可以卖。

      辛晓平说,草原不仅是国家的生态屏障,还是当地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要做的是,在人类生产、放牧的情况下,观测草地生物量、种群结构及营养物质的变化,研究如何在获得草原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持生态功能的最佳状态。

      放牧到什么程度 生态系统是有最大化的生产效益 又对生态甚至有益。

      实验数据正在一步步完善,辛晓平的担忧也一天天增加。因为这块样地十年的使用权,今年已到第六个年头,更为棘手的是,当地政府已将样地区域规划成工业园了。

      辛晓平:草原的风景,我要说了你不信,哪都漂亮,真的,没有说哪最漂亮,我只是说那儿不漂亮,那儿(指着工业园区)不漂亮。

      草原的开发远远超过辛晓平当初的想象。离样地不到5公里,就是呼伦贝尔新建的化工园区。重型运煤车辆留下的车辙,如同草原上的一道道伤痕,刺痛着辛晓平的眼睛。眼下,她迫切要做的,就是保住样地,延长它的使用年限。

     谢尔塔拉国营牧场

     下车 进办公室

     为了续租的事,辛晓平已经三番五次找牧场负责人。

     谢尔塔拉牧场副场长 吴红军:现在就说我肯定答应不了给你 那肯定是我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辛晓平 做这个观测的得是啥 不就是为了做一个长期的科研的 要在科研上是严谨的

      辛晓平清楚地知道,一旦更换样地,前面几年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而且影响到整个呼伦贝尔站的建设和发展。

      1997年,辛晓平的导师,中科院院士李博先生创建呼伦贝尔站,但一年后外出考察时因公殉职,呼伦贝尔的工作陷入停滞。为了完成老师的遗愿,2001年,31岁的辛晓平带领一支十多人的考察队,开始对全国所有草地类型进行调查取样,历时5年,行程21万公里。

      辛晓平:你每天早上出发的时候,不知道你晚上会住在哪里,因为早上没有回头的路,一直从比方从东部出发一直往西,这么走一下子走出了几千上万公里。

      车行+歌声

      奋斗,这是所有成功者成功的理由。在辛晓平的努力下,2005年,呼伦贝尔站成为国家级野外台站,但,当时他们连办公楼和厕所都没有。

      同事 王旭:我们上个厕所都没有地,挖个坑,分两半,男的在这边,女的在这边,还得看着门。

      2006年,辛晓平利用中国农科院给她的100多万杰出人才经费,盖起了第一栋办公平房,资金匮乏,他们就在生活上缩减开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每人每周只能吃2两肉。 直到现在,节俭,还是呼伦内尔站的传统,辛晓平要求吃东西不能剩

      辛晓平:(躲在角落哽咽)……我现在不想出来,我现在不想出来,真的就是说,他们其实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他们跟我……

      也正是在那最艰苦的三年,呼伦贝尔站在谢尔塔拉、鄂温克等地建立了5000亩标准样地群,开展了草原植物、植被和生态系统基础调研,填补了我国草甸草原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空白,草地数字化管理、放牧场和打草场的改良利用等多项科技成果,如今已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推广使用。2010年,我国首次将草地管理纳入到政策体系,设立专门的草原奖补机制,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辛晓平:我爸写了两本书,那个书把一开头就描写宁静的草原 遥远的天际 特别辽阔,特别悠远,特别宁静,那种感觉,可能我爸爸在他内心深处跟我还是一样的。

      辛晓平的父亲辛继祖出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15岁参军离开了草原。在辛晓平11岁那年,父亲带着她第一次回到故乡甘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从此在她心底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甘肃天水秦安县第一中学

      辛晓平的父亲转业后,和妻子一起留在了陕西秦安县当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还喜欢在闲暇时间作诗写书。三个女儿考上省城的大学后,只有一个留在身边,另两个读成博士后都远离了他们。

      辛晓平的母亲 李向阳:有一次她拉着我向她的单位走,我说我今天特别幸福,她说咋了?我说你今天拉着我走,咱们在一块说话,平常见不着,就这个时候感觉是在一起生活了。

      辛晓平(流泪)没想到自己随意的一次牵手,会给母亲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女儿郑皓:那你哭什么?

      辛晓平:姥姥从来没有把这话给我说过,因为就是她抱怨了也不会跟我说。

      辛晓平的父亲 辛继祖:我是想孩子自己奔自己的前程去,在哪一个岗位上把自己工作搞好就可以。

      草原已经接纳了辛晓平23年的青春,也给了她一个草原般宽广的胸怀,继续奔走在大草原的辛晓平说,奋斗的青春才美丽。

      辛晓平:如果有来生我真的想变成比方一阵风什么,就经常在这个地方待着,因为我觉得我干草原是心甘情愿。

      唱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