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网出品 > 专题 > 正文

《书记去哪儿》辰溪篇 县委书记杨一中夜宿山村

2014-05-15 10:07:54 [稿源:红网] [作者:段新龙 李谟 向玮 管一桦 赵经伟] [编辑:彭莎]

(温馨提示:如遇视频播放不畅,请在播放器右侧选择流畅模式。)
  
  往期《书记去哪儿》:新化篇 通道篇 赫山篇 城步篇 新宁篇 新田篇 石门篇

4月28日,杨一中与98岁的

(4月28日,辰溪县委书记杨一中[左二]看望罗峰村的老寿星——98岁的刘桂英老人[右二]。)

肖家,篝火夜话“坐同一条板凳”与村民们聊发展1

(肖家,篝火夜话“坐同一条板凳”与村民们聊发展。)

残疾老人米庆福家前,刚出门的杨一中又想起了要嘱咐的事。

(残疾老人米庆福家前,刚出门的杨一中又想起了要嘱咐的事。)

(27岁的刘光聪[右]从江苏回来,在村里是第一批种红豆杉的。杨一中[中]对种植收益情况一一询问。)

挑水泥修沟渠,杨一中说自己还是“一个好劳力”。

(挑水泥修沟渠,杨一中说自己还是“一个好劳力”。)

 

 红网早前报道:  书记去哪儿——新化篇
                 书记去哪儿——通道篇
                 书记去哪儿——赫山篇
                 书记去哪儿——城步篇
                 书记去哪儿——新宁篇
                 书记去哪儿——新田篇
                 书记去哪儿——石门篇
  
    
  红网记者 曾小颖 怀化报道
  
  4月28日,辰溪县委书记杨一中“带着被窝卷”上了山,他要去罗子山乡的罗峰村“走”两天。
  
  辰溪是个贫困的山区县,罗峰村是当地海拔最高、最偏也最穷的村落,也是杨一中的扶贫联系点。山区湿冷,上次上山杨一中发现村里一些困难户还缺厚被子,所以这回他要“多带几床被窝送人”。
  
  辰溪县共443个行政村,杨一中还有大约一百个村没去过,他希望自己年内能走完。
  
  “走”村并非夸张。在辰溪,许多像罗峰这样的高山村,汽车进不了村,最后的几公里要靠两条腿走。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下过山。群众难下山,干部就得多上山。杨一中说,干群关系“不走就不亲”。
  
  瑶寨访贫苦“走得多了就亲了”
  
  这天刚下完雨,进罗峰村的道路几处塌陷了,一些村民在搬石清路。杨一中下车,提醒大伙注意安全,和相熟的村民刘家富打了招呼,就扛着物资进了村。
  
  在村头指着几棵大树,杨一中向同行者介绍这可是“国宝”——几千年的红豆杉。田头叫住一名村民,杨一中着急提醒:“记得把房子砌个框,要安全些。”
  
  杨一中这是第四次专程来罗峰村了,在不少村民家里做过客。村里的支书舒大江说,杨书记“走得多了就亲了”,书记和村民们都是有话直说,不讲虚客气。
  
  走亲先上长辈门,杨一中也是先去看村里的老寿星——98岁的刘桂英老人。刘老太年迈畏寒,杨一中送来了慰问金、暖水袋和两床厚被子。见老人想推辞,杨一中连忙说“东西不多,就是个意思,看望长辈嘛”。
  
  听说杨书记来了,刘桂英的儿子蒲声长连忙赶回家,想请杨一中帮个忙。快百岁的老娘体弱下不得山,办不了二代身份证,就领不了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杨一中承诺,将带人上山为高龄老人上门办证,“三个月以内解决”。
  
  离开蒲家,杨一中又赶往村民米庆福的家。米庆福今年63岁,身体有残疾。尽管村里为米庆福办了低保,老米的日子过得还是艰难。
  
  米庆福正在种玉米。看到米庆福在田里步履艰难,杨一中扛起锄头,帮他干了起来。“不逗把(吹牛),我可是作田的好把式”,杨一中说自己上大学前可是公社(乡)里出名的好劳力。
  
  田间歇息时,米庆福告诉杨一中,自己由村里照顾吃饭不成问题,可就盼着儿子“能多回来两次”。米庆福的儿子在江苏打工,月薪两三千块,但一年只能回来一次。
  
  好几户慰问下来,虽然早有了解,杨一中感叹总归是村里太穷,难得留住年轻人。
  
  夜宿农家“一条板凳上”拉家常
  
  走过好几户人家,傍晚时分。杨一中来到村民肖洪政家,他要借宿。杨一中要到自家借宿,这让肖家老小很高兴。从72岁的肖洪政到刚会走路的小孙女,一家人把杨一中围在堂屋里,又是倒茶又是搬火盆。
  
  杨一中还有个请求,他想借着肖家宽敞些的前坪,点个篝火,多邀些村民们来聊聊天。老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打发儿孙出去通知乡亲。
  
  杨一中想聊的自然是如何脱贫致富。对着篝火旁聚集的乡亲,他说自己也算是罗峰人了,想请大家一起议议致富有啥好点子。
  
  山区寒湿,交通不便,对外面信息掌握也慢半拍。光种田“靠天吃饭”,收入难有提高,咋办?杨一中先开了头。他打算把村里基础建设搞的更扎实:譬如路修通了,下一步在水利设施上再加把油,当然还少不了村部的建设。具体到种什么,杨一中把话摆开,说还得你们自个来定。
  
  “高山蔬菜、生态养殖……红豆杉,还有红豆杉”,村民们的议论也热火了起来。
  
  夜色渐深,说得兴起的村民们索性围着篝火唱起了山歌,吹起了瑶乡特有的双唢呐。山里人好客,上宾坐的板凳一般不再坐他人。座谈时,杨一中怎么拖,也没有村民和他来挤一条板凳。可当唢呐吹得兴起,村民们抢着和杨一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杨一中很高兴,说这才是“坐一条板凳”的交情嘛。
  
  几位老人还斟上了这里特有的红豆杉酒,非要杨一中喝上一口。杨一中推辞再三,承诺下次休假专门来喝,才用茶代酒回敬了乡亲们。
  
  热腾腾的篝火旁,喝茶的杨一中与喝酒的村民都醉了。直到月上中天,大家吹着唢呐,聊着致富前景,久久不愿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