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正爱: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

2014-09-30 10:43:00 [稿源:红网] [作者:向玮 管一桦 赵经伟 王长吉 肖雅倩] [编辑:彭莎]

    下面为访谈文字实录:

    范子文:各位红网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正在为您直播的红网嘉宾访谈室,我是主持人子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今天作客演播室的嘉宾是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湖南省安全生产宣讲团成员覃正爱教授,他将在节目中和我们一起探讨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这一话题。欢迎您,覃教授!也请您和红网的网友打声招呼。   
    覃正爱:各位网友好!我是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覃正爱,作为湖南省安全宣讲团成员,非常高兴今天能与大家一起探讨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这个有意义的话题,同时也十分感谢红网安全频道建立的这个宣传平台。
    范子文:覃教授欢迎您,相信今天我们会非常愉悦的聊这个安全生产话题,您刚才太客气了,首先我想请您跟我们聊聊您对安全本质的理解。
    覃正爱:人们一般认为的安全就是没有伤害、没有损失、没有威胁、没有事故发生,其实这个想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际上是不全面的,但这只是对安全的一种表征、一种表面的理解。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两个方面。无数的事实说明,对危险茫然无知、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的,也是虚假的安全。仅凭人们自我感觉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危险的安全。所以应该说,对安全的认识我们要更加的全面。
    从宏观上看,在人类的社会经济、生产科研活动中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安全具有严格的时间、空间界限和确切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重视和研究安全问题,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在认识自然、发展经济中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永远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完全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因而其认识总会有盲区和无知的,所以其实践活动难免有盲目性和冒险性,也就是说难免有不安全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可能因社会、心理、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自觉地制造各种危险。在这种意义上讲,事故既是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的一种最严厉的惩罚,同时又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索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那么,正可谓“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讲安全的时候实际上是正在研究危险;我们在揭示、注意危险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保证安全。

    范子文:确确实实,我们要辩证,全面的看待安全生产的话题。覃教授,目前我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专家分析这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关联的,也请您跟我们说一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和形式问题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
    覃正爱:这个问题很好。市场经济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是市场机制,它客观上要求“小政府、大社会”;而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强制性和复杂性,市场机制对其作用不如经济领域明显和有效,它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大监察力度,增加安全监督力量。由于企业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为了减少成本,往往出现政府的外部监督在不断加强而企业内部管理并无实质性加强,这就是所谓的“政府热、企业冷”。这在安全生产方面比较普遍。
    企业生产过程投入主要是以产品产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产品是转化为效益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直观的。而安全投入的收益是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多效性和长效性的,所以收益是不直观,使人们误认为生产投入有产出而安全投入没有产出或产出很少,因此,对生产投入多而对安全投入少,甚至不投入。这实际上是一种安全生产认识上的误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有必要提出“效益为中心,安全是前提”的新观点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