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网出品 > 专题 > 正文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2014-06-26 13:16:25 [稿源:红网] [作者:谢浩 李谟 管一桦 赵经伟] [编辑:廖轩仪]

(温馨提示:如遇视频播放不畅,请在播放器右侧选择流畅模式。)

往期《书记去哪儿》:新化篇 通道篇 赫山篇 城步篇 新宁篇 新田篇 石门篇  辰溪篇 嘉禾篇 岳阳楼篇 借母溪篇 溆浦篇 光明村篇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6月5日,桂东县清泉镇万亩观光茶园。县委书记谭建上[左]、茶农[中]和茶园老板[右]一起为茶树培土锄草。茶山上空气里都透着茶香,谭建上说,正适合大口“深呼吸”。)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清泉镇万亩观光茶园。谭建上[右二]与茶农座谈。)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6月5日,桂东县清泉镇,江秋桂制茶工坊。“玲珑茶”传统制茶工艺非遗传承人江秋桂在教谭建上[右]炒茶杀青。谭建上说,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喝手工茶,但传统制茶工艺应作为文化传承下去。)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桥头乡玲珑王公司红桥有机茶园,谭建上[右]询问有机茶园的田间管理。)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谭建上在桥头乡的路边茶市询问鲜叶价格。)

《书记去哪儿》桂东篇 谭建上茶山“深呼吸”

(玲珑王公司收购大厅,谭建上[左二]与茶农交流。)

    红网记者 曾小颖 郴州报道
  
  6月5日,郴州市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奔波在山路上。打开车窗,谭建上说,桂东的空气特别好,适合“深呼吸”。
  
  桂东是湖南最高、最“绿”、空气最好的一个县,这里平均海拔近千米,森林覆盖率超过80%,经基尼斯测定为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当地人常说,这里最适合“深呼吸”。
  
  桂东的水土气候特别适宜种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玲珑茶就是“呼吸”着这里山间的清新空气而生长的。在这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山区县,茶业是最重要的绿色产业。
  
  商店里一盒好茶就能卖出成百上千元,发展茶业还能更好地留住青山绿水。但桂东真要做好“一杯茶”的事业,谭建上说,也得拿出“深呼吸”的劲头来。
  
  发动群众护“绿”
  
  车行桂东,随处可见统一白墙青瓦的村落点缀山间。如果停车细看,你还会发现路边河里不见砂石垃圾,好些村里建起了垃圾分类,不少农家的旱厕猪圈改成了小花园。
  
  没人会相信垃圾堆里会有好茶好景点,老百姓更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大规模的生态桂东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势在必行。但桂东是个国家级扶贫县,全靠“政府拨钱”难以为续。谭建上说,桂东县委政府更多依靠的是干部跑腿、发动群众,“用有限的资金为老百姓多办几件最实惠的事。”
  
  桂东是第一军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8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前身)的发源地。谭建上认为,“第一军规”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群众路线,真站在群众的立场,真解决群众的问题,桂东人不能丢了这样的好传统。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桂东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县等主题活动,要求领导干部住下来解决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在沤江镇敖山村停下车来,谭建上要去回访村民戴石林家。在农村环境整治改造中,刚上任的谭建上在敖山村包片当起了义务宣讲员。今年四月间,就在老戴家中,谭建上与村民们反复商量,定下了敖山村“一村一户一河”的环境整治工程重点。
  
  这回再来老戴家,谭建上看到的已不再是计划而是施工了。尽管政府资助的改造金只有一千元,戴石林家的房子已修整成统一的白墙青瓦,正在推旱厕建化粪池,还要修个小花园。老戴洋气地说,“我打算搞个农家乐,餐厅就设在屋前的花园里”。而在他家门前不远处,敖山河与村内路桥正在修整改造,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已见雏形。
  
  发动群众不仅要靠干部的“辛苦指数”,还得先让大家看到党委政府的决心。谭建上介绍,桂东县已宣布将在年内关闭县内全部化工企业。这意味着年财政收入刚过2亿元的桂东,财政收入将一下子少掉3000万元以上。
  
  清泉镇:茶园里学徒
  
  清泉镇是桂东“玲珑茶”的发祥地与主产区。在去清泉镇的路上,谭建上介绍起了桂东县的茶经:
  
  桂东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片区的“名茶带”上,东有江西遂川的狗牯脑茶,西有湖南资兴的狗脑贡茶,这些都是畅销已久的传统名茶。直到早几年,桂东的茶叶还多被外地茶商廉价收购,制成狗牯脑、狗脑贡茶高价出售。而桂东的玲珑茶虽然有名,但前几年才产业化开发,很难“光靠个好名声就包打天下”,必须在产业规模、生态环保和文化旅游上三管齐下。
  
  在清泉镇的万亩茶叶生态观光园,见茶农们正在锄草,谭建上也抓过锄头干了起来。这里延绵三十多处山头,都开辟成了生态茶园,茶农们锄下的杂草就是有机肥,茶树旁间作果树,地里插着可重复使用的粘虫板,杜绝了化肥与农药。其中一片茶园的老板陈祥山介绍,每座山顶还修有各种雕塑、凉亭,以后可供上山采茶、买茶的游客游览休憩。
  
  而现在,山顶的凉亭则是茶农们喝茶休息的好去处。围坐在凉亭中,泡上几杯茶,茶农、茶园老板和谭建上聊得兴起。
  
  几名茶农都说茶园的活不累,不出远门就能打工,老人妇女都能做。66岁的农妇李招来说,现在就盼着茶园观光能热闹起来,以后开个小茶店“连腰都不用弯(采茶)了。”茶园老板陈祥山倒是有些要求,他说自家茶园想上机械化采茶节约人工,又怕茶叶质量下降;有机肥虽好,但成本太高也希望县里能“再支持点”。谭建上点点头,告诉陈祥山有机肥这块县里会加大补贴,采茶机也有了补贴政策,但机器采茶千万别“亏了质量”。
  
  而在另一处有机茶园,茶农正采摘第一批夏茶,谭建上又当了一回采茶人。为了保持芽叶完整、匀净,采茶得提手采,不能一手捋。摘茶不比锄草,谭建上怕自己做不得“细活”,糟蹋了芽叶,不一会就放下了采茶篓。
  
  下了山就是玲珑茶发源地的清泉镇铜锣村,谭建上赶到江秋桂手工制茶厂“拜师”。江秋桂是玲珑茶传统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家茶场已经培养了20多位手工制茶的师傅。
  
  玲珑茶的传统工艺全靠手工完成,从摊青、杀青、揉捻,到初干、整形提毫、摊凉,火候、力道全凭师傅的手感。江秋桂说自家祖祖辈辈都做茶,作坊里几口炒茶的大铁锅比儿子江华明还大,已经炒了几十年。
  
  老江师傅坚信,柴火炒出的手工茶更香一些。在他家的作坊,一斤手工茶要卖九百元,更好的古树野茶则几千上万,不愁销路。一名茶工一天收入有四五百,是这里出名的高薪阶层。炒茶时闷热辛苦,江秋桂和茶工们就会唱起客家传统的采茶调子来解闷。
  
  谭建上想要的就是这样的“调调”。谭建上告诉江秋桂,县里打算支持他办个培训班多收点徒弟,把传统的玲珑茶工艺更广泛地传承下去。还建议这里的村民办个旅游茶庄,让游客全程体会亲手采茶、唱采茶调子、加工制茶的民俗文化体验。
  
  桥头乡:茶市说发展
  
  从清泉镇再往东去,桥头乡是玲珑茶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基地。这里的玲珑王茶叶公司是桂东最大的茶业企业,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制茶生产线和农残检测室,一年可以生产六百吨生态有机的红茶绿茶,还建有标准化的有机茶园。
  
  茶叶加工需要当天采摘当天炒制。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四里八乡的茶农们就会赶到桥头乡,卖掉当天采摘的鲜叶。桥头乡政府到玲珑王公司前的路段,每到这时就成了热闹甚至混乱的街头茶市。
  
  谭建上今天来桥头“赶集”,是为了体验茶客(茶老板)街边交易的感受。有人抱怨,街边乱哄哄的容易算错帐,车来车往也不安全。一名卖茶的农妇说,她从清泉镇赶过来卖茶,来回很辛苦,如果不能在清泉也开个茶市,那至少该为清泉和桥头开辆公交车。还有一名茶老板李根群认出了谭建上,直接“堵”上来问新的茶市啥时候能开张。
  
  在一辆刚卸货的小货车前,谭建上指着一袋两叶一芽的鲜叶询价。“3块钱一斤”,这回答让谭建上若有所思。不远处是玲珑王茶厂的收购大厅,同样两叶一芽的鲜叶在那里收购价最低也要8元一斤。外面的鲜叶却卖不完,而玲珑王的老板黄赫鹰每次遇到谭建上却抱怨鲜叶收购“吃不饱”。
  
  正规的茶厂收购要过专业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心,而街边只要随口承诺一句“我没打药”就可以了。都是桂东产的玲珑王,说到这,黄赫鹰有些激动。
  
  这些茶商们的忧虑,其实已有初步的解决方案。较早前,谭建上就专门召开了会议,县里打算由清泉镇和桥头乡两乡共同协商,由政府出资,建一个茶叶交易基地,让茶农们可以集中、放心的进行交易。
  
  天色已黑,本来打算先去看茶厂生产的谭建上改了主意,他决定召集与茶业相关的十多个部门领导今晚就来桥头乡开个现场会,听听两个乡镇和相关企业的想法与“牢骚”。
  
  “都来听听,都来说说”,谭建上在电话中一个个催,但强调“我们不搞当场拍板”。

  【记者手记】县委书记的茶人手记
  
  尽管皮肤过敏的谭建上最近喝不得茶,但在桂东大家都公认他是茶业的专家。
  
  几年前,谭建上在桂东当县长时,桂东开始产业化开发玲珑茶。在绿茶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县里经过充分调研后开发了玲珑红茶,为桂东茶抢下了一块市场。
  
  谭建上说自己当然算不上专家,但爬上茶山与茶农、炒茶的师傅一起深呼吸……谭建上说,这也是自己与桂东茶相关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