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2014-09-25 10:00:00 [稿源:红网] [作者:段新龙 黄敬 王矾 杜洋] [编辑:张可可]

 

(温馨提示:如遇视频播放不畅,请在播放器右侧选择流畅模式。)

往期《书记去哪儿》:新化篇 通道篇 赫山篇 城步篇 新宁篇 新田篇 石门篇  辰溪篇 嘉禾篇 岳阳楼篇 借母溪篇 溆浦篇 光明村篇 桂东篇 安乡篇 慈利篇 鸭头村篇 麻阳篇 常宁篇 桃江篇 桃源篇  石鼓篇 双牌篇 南阳桥篇 资兴篇 流沙河篇  安化篇

《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9月17日,益阳市安化县云上茶园。安化县委书记杨光鑫[左]向茶农询问当季茶叶的质量。)

《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云上茶园茶文化体验中心,杨光鑫询问老人工作累不累。)

《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黄沙坪,中国黑茶博物馆的观景台上。杨光鑫[中]与市民眺望县城的新茶市。)

《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白沙溪茶厂,杨光鑫查看新的成品储藏区,储藏区既避免茶叶被风吹雨打,又能确保天然晾晒的品质。)

《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白沙溪茶厂刚刚完成升级改造,杨光鑫来看看老茶厂的新设备好不好使。)

《书记去哪儿》安化篇 杨光鑫再走茶马道

(“盛世茶都黑茶大市场”工地。杨光鑫相信,建成后的黑茶大市场将会成为全国黑茶交易新的“大码头”。)

 

  红网记者 曾小颖 益阳报道
  
  9月17日清早,安化县委书记杨光鑫的一天,从山间一座茶园赶往另一座茶园开始。他说,现在走的这条路,也许就是千年前贩茶马帮将黑茶带出安化所开辟的茶马古道之一。
  
  随着时代变迁,茶马古道已渐隐在历史深处。如今,曾一度萧条的安化黑茶又在国际国内市场闯出了一片天。现在,黑茶是安化最大的产业。在这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山区贫困县,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人从事与黑茶相关的工作。
  
  如何让安化黑茶更好地走出去,也让更多游客走进安化品茶、旅游,为安化开辟出一条新的“茶马道”,杨光鑫说,这是摆在自己和每一个安化人面前最大的课题。
  
  云上茶山探茶路
  
  一大早,在云台山上的云上茶园里,杨光鑫和茶农们一起采摘当季秋茶。“今年鲜叶不错吧”,杨光鑫摘了一片鲜叶嚼了嚼,询问今年茶园的收成如何。
  
  云台山地处北纬28度的黄金茶叶种植带上,这里气温适宜、云雾弥漫,土质也适宜茶树生长,出产的“云台大叶茶”是安化黑茶、湖红最好的原料。
  
  “收成没得说,收入也没得说!”茶园管理员梁门庆告诉杨光鑫,山上的茶园一年可采叶三次,按6块钱一斤的时价,一亩茶园少说可收入五千多元。现在是采茶季节,采茶能手一天能赚500多元,少的一天也能有300多元的收入。
  
  云台山村的村支书邓中跳说,通过企业化集中开发,世代采茶为生的茶农们来钱的“路子”更广更多了。当地的云上茶业公司以300元每亩的年租从村民手中流转了成片山林集中开发高山茶园,又以每年1200元每亩的工价返包给村民打理。土地租金、茶园工资,再加上家家户户制茶出售……山上的村民光靠茶,人均也有两三万元的年收入。
  
  靠着集中开发,不光采茶能手和青壮年收入不菲,就连自称“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们,如今也能坐在家门口轻松赚钱。
  
  茶园不远处,新建的茶文化体验中心里青瓦白墙古香古色。里面一群打工的留守老人引起了杨光鑫的兴趣,他们在演示传统黑茶制作的车间里分拣茶叶。73岁的郑银金老人告诉杨光鑫,拣拣茶梗一天就能有三十块钱收入,更重要的是老姐妹们坐在一起蛮开心。
  
  不会让老人们累着,又能为新开辟的黑茶体验游增添了不少“传统韵味”,云上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波告诉杨光鑫,这里是云台山新开发的茶文化体验中心,说要拓宽“路子”,不单把好茶卖出去,还要把游客引进来。
  
  为了加快茶旅一体化的发展,安化县委政府一直在“铺路”,云台山人自己也没少花心思。刘波得意地介绍,村上和公司还整合了山脚下的3A级景区——龙泉洞,将为游客打造“山下看洞,山中品茶,山顶拜佛”的复合旅游路线,相应的酒店、农家乐和旅游公路也在建设中。
  
  刘波介绍,为了吸引游客,云台山人还筹划了不少新花样——让游客进茶园茶场,自己采茶制茶;开通网上销售平台;安装直播摄像头,让游客和网购族可以随时查看茶叶的生长和制作环境……
  
  想法不错,杨光鑫点点头,说政府将出面请文联和书画、楹联、摄影等协会来此采风,多留些作品,为这里的茶香再添点文化味。还有啥是政府能帮忙铺路的,“只管说”。
  
  还真就是“路”的问题,刘波也不客气——茶旅文化园的项目眼看就要上马了,但进茶园的道路还是泥地。公司和村上资金不太够,可路也不能总烂着。看到正在茶园拍照的游客们脚上有泥,刘波也觉得不好意思。
  
  茶园道路需要硬化,交通局正好有扶持项目可以对接。但是,杨光鑫提醒刘波,如何保留原生态的特色,还需要仔细盘算。
  
  武夷山的茶园里铺的是青石板路。至于这里的路上该铺水泥还是石板,杨光鑫迎着不远处的游客走过去,“不妨先问问他们”。
  
  江畔茶市说今昔
  

  要为安化黑茶铺的路不仅在茶山上,更在茶市。刚下茶山,杨光鑫又走进了资江河畔的几处茶市。这些随黑茶而兴衰的茶市,杨光鑫说正是安化黑茶发展史最生动的体现。
  
  安化县城的老桥头有黑茶大世界,集中了白沙溪、怡清源、阿香美等各大茶厂的门店和茶馆;县城新区正在建设的“盛世茶都黑茶大市场”,将成为安化黑茶未来的交易中心。而沿资江再往东不远,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古茶市黄沙坪,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茶市,聚集了4万多名茶商茶工,现在黄沙坪正在茶市旧址上新建中国黑茶博物馆。沿江散布的这三家新老茶市,杨光鑫说,恰是安化黑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写照。
  
  不妨听听黑茶的故事吧。杨光鑫介绍:安化黑茶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全国七成以上的边销黑茶出自安化。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边销茶市场的整体萎缩,安化不少茶山逐渐荒废,茶马古道和江畔兴旺的茶市也早已隐没于历史中。进入二十一世纪,黑茶因保健功能再受市场热捧。短短十年间,安化黑茶重焕青春,再度风靡全国茶市。
  
  可以说,古老的安化黑茶,现在面对的其实是年轻的市场。杨光鑫说,重构流通体系、是做强黑茶产业的关键,杨光鑫说,长期以来安化“有茶无市”的状况制约了安化黑茶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把安化重新打造成万商云集的黑茶集散中心,正在修建的盛世茶都黑茶大市场,将成为安化黑茶未来的展示窗口。
  
  盛世茶都黑茶大市场规划占地面积161亩,总投资约10亿元。隔河就是曾经繁盛的大码头渡口,杨光鑫相信,建成后的黑茶大市场将会成为全国黑茶交易新的“大码头”(专业市场)。而古朴厚重的黄沙坪中国黑茶博物馆将集中展示中国黑茶历史和茶马古道源流,并建有望江楼,供游客一揽资江边的茶市胜景。周边也将“复古”成明清风格的茶市码头,向游客一展昔日的茶都风采。
  
  黄沙坪与大码头,这两处链接过去与未来的茶市,显然定位各不相同,但都建有面对资江的观景大戏台。杨光鑫一语双关,安化黑茶的大戏台已搭好,就等大家登台唱戏了。
  
  白沙溪头展未来
  
  当年安化最大的茶市是黄沙坪,而沿革最早的茶厂当数白沙溪。从黄沙坪沿江东行不到半小时,就到了白沙溪茶厂,这里至今仍是安化最大的茶厂。中国第一片黑砖茶、茯砖茶,都与安化、与白沙溪有关。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白沙溪茶厂刚刚完成了升级改造,新厂房、新设备即将启用。今天杨光鑫来,就是为看老茶厂的新家当好不好使。
  
  手工制黑茶是个力气活,原来一条茯砖生产线,如果靠手工筑捣压实,至少需要30来个壮小伙。现在白沙溪的新厂房里,因为上了半自动化的生产线,只需要7个妇女就能照管好整条生产线。传统的黑茶工艺没有变,生产效率却大大提高了。更妙的是,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说,因为机器“不会累”,同样老方法做出的黑茶质量也更稳定了。
  
  升级改造后,白沙溪茶厂从毛茶(原料)清洗到成品的晾晒储存都实现了自动化,这让黑茶的品质更稳定,产能也提升到原来的三倍。刘新安说,现在可以年产1.5万吨茶叶。
  
  安化黑茶要想赶超普洱等名茶,夯实市场地位,杨光鑫说,就得让白沙溪这样的老茶厂带头练出新本领,将黑茶生产引入标准化、机械化的时代,从规模到品质上再上一个台阶。
  
  今年(产值)4个亿没问题吧?杨光鑫给刘新安布置起了“作业”。对于去年产值3亿元的白沙溪茶厂,刘新安承认,这个数字“踮踮脚”就能达到,但还希望从融资到交通,茶业的“大环境”能更给力些。
  
  政府不宜直接为企业掏钱,但会尽力做好大环境。为茶园改造买单,最高补贴千元一亩;规划建设新茶市;为“茶旅一体化”搭台唱戏……杨光鑫细数,安化的目标是在10年内达到50万亩茶园、年产值300亿元、年税收达5亿元、从业人员50万的规模,真正夯实中国黑茶之乡的地位。
  
  还有路,厂里等着拉茶的司机向杨书记吐槽:高速上到处都有安化黑茶的广告,但安化却没有一条高速。二广高速安化段明年底能通车,贯通南北;益阳至安化的高速公路今年底就将开工,连接东西。到那时,杨光鑫说,安化的茶又有了一条真正的茶马“高速路”了。